林克(1923-):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1974-1977)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184
林克(1923-) | |
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1974-1977) |
林克,1923年生,江苏南通人。他于1974年11月至1977年5月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他为了稳定学校局势、保护师生尽量不受伤害作出了不懈努力。林克首先从整顿核心小组的"软、懒、散"入手,以安定团结为主线,重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减少推诿扯皮现象,使教学秩序渐趋稳定。在"教育革命"的风雨中,尽管来自上面的路线方针是错误的,但林克依靠学校中熟悉教育规律的教师和干部,不作紧跟,不作根本性的变动,采取谨慎、观望及拖延的态度,未全部以典型产品为中心安排教学体系,而是在专业课教学时以典型产品来联系实际。林克在校园中创造较为宽松的小环境,支持有关教师注意研究外国教材,编写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材和进行科研工作。终致延续到"文革"后,全国统一组织新编教材的主编,南工一直名列前茅。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有29个项目获科技成果奖,20个项目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林克非常重视落实政策的工作,1975年4月中共南工革委会核心小组对清查"五·一六"作出了平反决定,对个人和集体均予以平反。林克还提出:在"清队"、"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偏差和错误同样要纠正,这种愿望及行动在当时自然不易实现,更不可能彻底,但林克为落实政策所作的努力,对稳定人心仍然起了一定作用。 在1975-1977年间,形势极趋恶化,南工和全国的整顿一样刚显成效时,同遭夭折。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教育革命大辩论"、"反击右倾翻案风"以至"批邓"等一连串罪恶活动,矛头直指周总理。林克自然要遵照上级指示,开展运动,但他仍从稳定局势出发,布置做些表面文章、纸上文章,召开各种座谈会,设置专栏,看似热火朝天,却没有具体而实在的内容。作为学校第一把手,林克处境十分为难,也多次被迫检讨自己"不理解、不得力、跟不上形势"。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噩耗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无比悲痛,1月13日,全院召开了悼念大会。师生不顾"四人帮"的淫威,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慕及缅怀之情,及对"四人帮"的憎恨之意。其中尤以建筑系11731班的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刷出了20多条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大标语,并于3月31日贴出题为"十个为什么"的大字报,立即被传抄至南京街头及外省市,影响极大。南京情况引起"四人帮"的无比震惊,随即命令南京全部覆盖有关大字报及标语,并追查事件"幕后策划人"。江苏省革委会专门召集会议,讨论"十个为什么"的性质。林克顶着严峻的政治压力,沉着表态:"这张大字报有错误,但不是反革命性质的,他们贴在校园里,是别人传抄出去的。"林克的态度得到了主持会议的彭冲的支持并表态:"暂不定性,继续查清事实真相以及有无幕后策划者,再作研究。" 林克顺应彭冲的基本定调,依靠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干部及师生,频繁应对各方的舆论攻势及政治压力,还有内部的某些分歧及责难,并不断承担领导责任及检讨自己对运动领导不力。在林克的保护下,全院在所谓"南京事件"、"南工事件"中,没有任何人被捕被拘,也没有任何人受处分,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事。 1976年11月"四人帮"虽已垮台,但中央仍未对"天安门事件"、"南京事件"平反。林克凭借"四人帮"已彻底粉碎的东风,在校内明确表态:"对事件的性质暂不能表态,要向省里请示,但不影响当事人的毕业分配和今后使用,不影响入团入党",从而使所有当事人顺利毕业,按期分配工作。 粉碎"四人帮"不久,林克奉命调离南工,1977-1984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1984-1990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90年8月,主动退居二线,并曾兼任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复旦大学为林克离岗举行的干部欢送会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滕藤,对林克多年担任高校领导工作的业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黄一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