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孙永和(1923-):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982

孙永和(1923-)
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4年毕业校友

  孙永和1923年生,江苏省南通县人。抗战时迁居重庆,就学于南开中学。曾亲聆张伯苓校长和周恩来校友的教诲,受益颇多。194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
1944年春,抗战情势危急,大批美援运抵中国,急需大量翻译人员。政府下令征调重庆区大专应届毕业班男生从军。当时大四课程已将结束,正在预备毕业论文,故学校承诺在军中服务结束后,将以军中服务资历取得毕业资格,亦可回校补足学分后再毕业。孙永和等经短期训练后,即分发到美军做翻译工作。该批征调学生约有1000多人,对抗日战争,贡献不少。孙永和是在云南边界服务,训练我军新式通讯器材。因为在乡下、没有电灯,有一次美军运耒发电机、电压不对、无法运用,孙永和设计改良后,全队晚间都有了电灯。这是他第一次利用学校课本上的知识、应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受到当时美军中校队长的赞赏,从而对翻译官另眼看待。
抗战胜利后,孙永和在南京浦口浦镇机厂任实习生,一年后升任公务员。在这期间,孙永和顺利地通过高等文官考试和翻译官保送留学考试,因而被派至上海,协助接收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物资,任职一年。后来政府因无法供给翻译官出国留学的经费,批准改为自费留学。最后因通货膨胀,只好利用便宜的官价结汇,凑足900美元,乘美国美格将军号运输舰到美国留学。1948年秋,孙永和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
孙永和于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当研究员。从事航空电器冷却研究。同时周末在校外工厂打工,希望能多学一点实际经验。1952年到Denison Enginging Co.工作。担任油泵、油压机、调整阀、油路及服伺控制等件设计,获得很多专利权。1957年孙永和改到波音公司工作,因为非美籍华人在波音工作,开始时诸多不便,祗能做飞机的发动、机油的冷却、声音的减低等与国防无关的工作。同时孙永和又上华盛顿大学夜校。1960年学分满足后获得波音奖学金,回到俄亥俄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1961年孙永和再返回波音公司工作,负责超音速飞机发动机的设计,成为这项飞机基本研究员之一(后来因经济上的考虑,这项计划被取消)。
1963年孙永和至洛杉矶AIRRESEARCH CO.工作。该公司二年后经激烈竞争,获得美国航空总署、超音速燃烧研究合同。合同金额超过数千万美元。前后共历10年,目标是要发展出一飞行速度超过音速6倍以上的飞机推进机,用氢气和空气做燃料。当时因缺乏地面实验设备,实验音速不理想。完成的实验机最后放置在SMITHSONIANINSTITTE陈列。值得一提的是,据悉。2001年6月美国再度试验超音速燃烧,利用B-52轰炸机载着与火箭相连的无人原形机X43A。用B-52在2万尺高空放下这原形机,然后由火箭推动到9万5千尺高空,到达音速7倍时与原型机分离,然后进行原型机的实验。但是,不幸火箭推进器离开轰炸机时,失去控制,迫使监控人员予以炸毁,与其连结的原形机也就化为碎片。耗资一亿八千五百万美元。美国原型机尚有2架,他们将继续试验,孙永和认为将来飞机的速度要达10倍音速,一定会成功,但尚须时日。
孙永和在1973-1985年的22年间曾数度应科学院及航空学会之请回到祖国,出席各种学术讨论会,他虽身居海外,一直关注着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52年孙永和和中大校友郭舒云女士在俄亥俄大学结婚,1960-1964年她也参加波音太空研究所工作,研究太空人生活和食物等。孙永和伉俪为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