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方福均(1923-):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肄业校友(1942-1945)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7120

方福均(1923-)
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肄业校友(1942-1945)

  方福均,1923年9月18日出生于北京,1942年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校撤销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四年级,至1946年毕业。
方福均长期从事水利工作,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总工程师;水利部、电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江口整治及太湖流域规划技术领导小组成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农业专家组副组长;江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等。1989年作为中国水利专家组主要成员之一,赴孟加拉,协助研究防洪规划。
方福均于1951年设计了我国第一扇钢结构弧形闸门(皂河节制闸闸门)较当时采用的依靠闸门自重关闭的平板式升降闸门节省钢材30%,解决了当时缺少型钢的困难。同年与王厚高合作解决了无桩基础的不等沉陷问题,为江苏省水工建筑物采用天然地基开辟了道路,解决了当时缺少打桩机的难题。1952年他负责高良涧船闸的全面施工工作,首次采用苏联的钢筋混凝土冬季施工法,使该工程得以在严寒中保质浇筑。1953年他编制了江苏省第一份《淮河下游洪水预报图表》,并于1954年淮河出现特大洪水时,较为准确地预报了洪泽湖的最高洪水位不超过15.25米,为领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否定了当时有人提出的渠北分洪措施。
1957年他与徐善等共同研究制定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平原坡地治水措施--梯级河网化,并执笔写成文稿。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大、中沟有许多下级沟的流量汇入,是条变量变速流的河沟,而且为了能通航,要求沟底等宽等高程,这给它的断面设计带来很多困难,用试算法异常繁复,当时没有电脑,很费时间。他于1957年研究出一个《替代流量设计法》,用《替代流量》可改为均流河道设计,异常简便,用此法与试算作成果对比,误差不到1厘米,满足了设计要求。
1973年冬至1974年春,苏北冬旱接春旱,为保证及时向总渠以北送水,并不断绝淮安至范集的陆路交通,他和陈志祥、姜宏奎、何坚等合作,决定把实心桥墩改为空心桥墩,T形梁改为鹦瘟海扛形梁,每米高的桥墩,作为一个预制构件,构件预制时,用蒸气养护,使混凝土强度迅速提高,进行大预制构件的吊装,只用13天即建成了一座桥面宽7米,三孔净跨10米的汽10级公路桥,保证了及时送水且不断绝交通。
沂沭泗1974年出现特大洪水,废黄东堤于杨宫漫决,危及泗阳至刘老涧段中运河西堤,因西堤两面是水,无法于短期内运给西堤以大量的土方和防洪材料,他决定采用挖掘泗阳枢纽工程设计潜力(设计中有安全系数)的办法,在确保泗阳枢纽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抬高泗阳闸上水位,以减少西堤两侧的水位差,保住了西堤,避免了该段运河被淤浅断航,防止了东堤出险。
方福均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挡土墙土压力计算中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刊登在《江苏水利科技》1980年第1期),"改革设计方法,节省建设资金"(刊登在《江苏水利科技》1983年第1期)等多篇,并著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易优化设计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出版)。
方福均于1952-1953年采用苏联钢筋混凝土冬季施工法,获得成功,被评为江苏省二等劳动模范;他主编的《江苏水资源水利区划》,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研成果三等奖;他主编的《淮阴平原坡地梯级河网化的研究》,1987年获淮阴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作为主要参加者的"江苏农田水利分区治理技术及推广",198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