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祖申(1923-):国立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555
邹祖申(1923-) | |
国立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毕业校友 |
邹祖申,著名西瓜育种专家,1923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4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利用假期到苏州、杭州一带,对茭白、菱角、莼菜等水生蔬菜进行调查,调查报告就是他的毕业论文,内容丰富翔实,受到老师和学院的好评。1949年毕业后,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兴城园艺试验场从事瓜类、蔬菜研究。1970年调到中国农林科学院继续从事瓜类育种研究。 50年代初,在农业部和东北人民政府组织的北京市和沈阳市蔬菜调查中,他系统总结了露地和保护地蔬菜栽培及丰产经验,收集整理了散失在群众中的地方品种资源,摸清了两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基本状况,并向全国推广,缓解了蔬菜淡季供应的矛盾。1953~1954年东北地区连续两年发生严重的大白菜病毒病,造成减产,危及东北地区半年的蔬菜供应。他整日在大白菜地里观察,苦思对策。他从试验田里种植的"矬菜"白菜品种出现的几株抗病单株,育成了抗病性强的"大矬菜一号"白菜品种,被群众称为"雪中送炭"。上述调查资料和成果均被列入《中国农科院1949~1959年成果汇编》中。 1960年,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瓜类(西瓜、甜瓜)研究室,邹祖申任副主任,他在育种研究中,充分挖掘、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品种,密切注视世界瓜类研究的动态,引进优良品种。他培育成功很多西瓜新品种,为我国瓜果市场提供了优质西瓜新品种,培育成功四倍体西瓜和无籽西瓜,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拥有无籽西瓜的生产国。 60年代,他育成的"早花"(又名"旭乐"),因早熟、皮薄、味甜、肉沙脆、品种性状遗传稳定、整齐度高而把占北京瓜田达几十年之久的"黑蹦筋"挤出了瓜田,并很快全国推广。1975年又育成早熟、品优、肉细、爽脆多汁、含糖量达12度的新品种"中育一号",深受北京和华北消费者欢迎,迅速在浙、甘、豫等省大面积种植。 邹祖申西瓜育种的目标,是紧随市场需求而不断更新、提高的。急需耐贮运的品种,他又育成了硬肉型品种"中育六号",1984年在山东省通过审定,在全省推广,比美国"密宝"每亩增产500多公斤。1988年全国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万亩。1982年和1983年又相继育成了"中育九号"和"中育十号"硬肉型丰产品种。由于耐贮藏易运输,抗病性和适应性均强,已在豫、鲁、晋、京等地大面积种植。 邹祖申育成的许多新品种,很多被作为优良的亲本材料为其他西瓜育种者配制杂交种所利用。如"齐红"、"苏密"、"丰收三号"等品种都利用了他所培育的品种作为亲本材料。他还与深圳农科中心协作共同育成了"圳宝"西瓜品种;已在粤、皖、沪等地推广种植。他和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协作育成的"开杂二号"获得国家"七五"星火银质奖;与大同市南郊区农业局协作育成的"云岗1号",获1989年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收集地方品种,编写了西、甜瓜品种目录。从1980年起,他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育成了薄皮甜瓜杂交一代新品种'甘黄金',1991年通过甘肃省审定,获得了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邹祖申还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育成一批'白兰瓜'型品种,糖度可达15度以上,可与兰州'白兰瓜'媲美。 邹祖申在西瓜育种界是一个"多产育种家",在研究中,他把地方品种视为珍宝,并在研究中充分利用。每到生长季节,他都要亲自到田间调查、观察记载。西瓜收获后他要对上千份原始材料和后代,逐一考种、记载,找出规律。一旦发现就抓住不放,进行系统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十几家地方日报都介绍了邹祖申在西瓜、甜瓜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他现在还在为我国的西瓜、甜瓜育种的改良提高,继续研究,作出贡献。 (郝祺蒋兴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