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冯端(1923-):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60

冯端(1923-)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绍兴人,1923年农历6月11日生于江苏苏州。他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46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9年该校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历任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其间,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5年起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科院数理学部常委、副主任。冯端是我国著名的固体物理学的泰斗,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他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成为国内物理学界的权威、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科学家。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冯端著有《金属物理》、《金属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新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等学术专著;《熵》、《漫谈凝聚态物质》等科普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990年被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联合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冯端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91-1995),国家基础性研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的首席科学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冯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在创建并领导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冯端60年代初即选择体心立方结构的难熔金属为突破口,采用浮区区熔法显示位错的技术,澄清了体心立方金属中位错的类型及其组态等问题。1978年后,又以在激光技术中获得重要应用的复杂氧化物单晶体为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如浸蚀法、应力双折射貌相术、X射线貌相术、电子显微镜衍衬像及高分辨率像等观测技术,对这些晶体中的位错、畴界、生长条纹、生长区界面、包裹体等缺陷的类型、分布进行研究,并追溯其生长和相变中的起源和探索其可能的物理效应。
基于对铌酸锂等晶体铁电畴深入研究,掌握了制备具有周期性畴结构的晶体生长技术,于1980年与合作者一起制备了周期为微米量级的聚片多畴铌酸锂晶体,在实验上首次全面验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鲁姆伯根(N.Bloembergen)关于非线性光学的准位相匹配理论,实现了铌酸锂晶体的倍频增强效应,从而在国际上领先开拓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微结构化这一新领域。随后,又在不能位相匹配的钽酸锂晶体中实现了准位相匹配,并研究了周期畴结构的形成机制。1996年4月中美"用于非线性光学及相关领域的微结构晶体"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表明国际上已承认他的领先工作。
冯端还研究了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首次观测到铁电相变中的微畴结构的铌酸锂晶体非公度相变中公度错的结构及其演变;并用X射线貌相术及同步辐射貌相术阐明畴界的成像规律及追踪其在铁电和铁弹相变中的行为。他倡导了金属超晶格的研究,特别是在周期金属超晶格中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成果。近年来,他领导了有关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在金属的磁性和半导体的光学性质方面,取得不少具有独创性的成果。
这些科研成果使冯端获得多次国家奖励,其中包括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及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物理);素庚物理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