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丁大钧(1923-):南京大学至东南大学任教(1950年至今)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715

丁大钧(1923-)
南京大学至东南大学任教(1950年至今)

  丁大钧,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1923年4月出生于安徽安庆市,原籍安徽无为。194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土木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50年调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改为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53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他是该系工程结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1981年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
1993年后,丁大钧陆续兼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汕头大学等9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名誉理事长,由ASCE、IABSE等9大国际学术组织组成的美国高层建筑及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极限状态设计委员会主席,印度国际高层结构联合会名誉理事,《建筑结构学报》编委,香港《Adranc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国际学报国际编委。
丁大钧曾出版钢筋砼和砌体结构及力学方面的教材、参考书和专著共38本,超过1000万字。先后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90篇,录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等索引185篇次,有很多文章录入俄文索引,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英文论文60篇。还先后在19个国家的39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10篇,(包括30多篇被译成俄、德、英等9种文字),约80篇刊在25种国际权威刊物上,录入英国EI和SCI的论文20多篇。他在这些论文中,大力宣传我国建设的辉煌成就。
丁大钧还完成了一系列砼和砌体构件试验研究,和10批共持续23年的长期荷载试验,单次时间长达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时间的试验;他提出简单准确的(比较美国、前苏联和欧洲砼委员会规范)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标准《钢筋砼结构设计规范》(TJ10-74)所采纳,1989年新规范(GBJ10-89)作了些技术处理后继续采用;改进传统的砌体局部受压的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盘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立新的拉结理论,并提出新型盘旋钢筋,简化施工和节约钢材一半以上;合作研究开发用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并提出很多改进;研究结构机理,创立"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以计算板壳等多种结构,且可计算国外方法所不能计算,提出多种有清晰力学概念的计算,大多属国内外首次;批判国内外规程规范对高层建筑中上部框架和箱基公共作用的错误"叠板"算法,提出"深梁模型"近似计算和合理配筋以及"准确"算法,并提出箱基沉降"反盆式"模型,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漏水问题;在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工作中,施工单位拟用灌注桩,但他坚持用预制桩确保了千秋工程质量。他还指导研究生初步完成高层建筑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他培养了博士生31名,硕士生70多名,他开设过20门不同的课程,大多是新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由于丁大钧的杰出工作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他主编的《砌体结构》教材在1996年获得了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先后获省、部级二、三等奖达10次之多。他在1980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5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丁大钧主持过4次国际会议,访问了26个国家和二个地区,曾被邀请担任国际会议学委会委员或顾问30次,被国外30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邀请讲学40次,并在国内50个大中城市、35所大学讲课100多次,总计达2000小时,丁大钧经常推介校内外中青年的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录用的中、英文各20多篇。
丁大钧爱好用诗词和中国书画,曾作旧体诗词370余首,已出版《耕余诗词》一书,他在国际和国内已分别获诗词书画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