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罗时钧(1923-):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043

罗时钧(1923-)
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毕业校友

  罗时钧,空气动力学家,1923年4月1日出生,江西南昌市人。1941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由于品学兼优,被留校任助教。1947年9月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8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空气动力学,辅修数学,导师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50年获得航空数学哲学博士学位。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这片倍遭战乱摧残的、养育了他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年仅27岁但已学贯中西的青年学者。在钱学森的鼓励下,于同年和赵忠尧、沈善炯一行3人毅然踏上了回国的道路。他们绕道日本,几经磨难,终于1951年1月返回祖国怀抱。
回国后,罗时钧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力学研究。1952年,我国第一个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组建,罗时钧听从派遣,于1952年奔赴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和岳毅等组建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罗时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于1955至1956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讲义,以后又相继编写了多部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材,教育、培养了几代空气动力学人才。1958年,他为中国的第一架新型超声速飞机设计提出了气动力计算方案,并指导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这一计算。
"文革"期间他被说成是"派遣特务",受到了严刑逼供,身上多处伤残,妻子也被迫害致死。但是,他仍怀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
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罗时钧也随之转到西北工业大学。他争分夺秒地工作,率先开展了跨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将有限差分法用于飞机空气动力计算。70年代,他主持并完成跨声速--机翼--平尾--立尾组合体纵向空气动力差分计算程序,获1977年陕西省科研成果奖。1978年,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工作者奖。1976年,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大迎角非线性气动力计算的收敛性问题。1988年,将计算迎角提高到60°,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对称气动力计算结果。1983年,合作研究了跨声速小扰动速势流二级近似方法及其在翼型和机翼绕流计算上的应用,获航空工业部理论成果奖。1986年,合作研究了S形进气道流场的计算机模拟,获陕西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罗时钧从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的高度出发,指出"自修正风洞"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并敦促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将这一工作深入下去,使得这一课题取得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关注。
罗时钧先后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昆明云南工学院名誉教授,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圣他克罗那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访问教授;航空航天部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美国《数学评论》学会评论员,联邦德国《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顾问、编委,《航空学报》和《力学进展》的编委,《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他还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全国第一至五届跨声速流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委员。曾任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程力学分组成员、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
罗时钧长期从事飞机部件空气动力学、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40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流体力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先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几十名,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为我国航空教育与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杨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