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立(1922-):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680
王弘立(1922-) | |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
王弘立,物理化学家,1922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1939年以同等学力考取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年后,转入化学系,1944年毕业,同年被征调为译员。1945年考取留美,1946~1951年在美国奥斯丁得克萨斯大学化学系攻读物理化学,其间先后获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1952~1953年任美国达拉斯美孚石油公司石油研究所高级化学研究员,设计并安装成功了历史上第一台以热敏电阻为温度检测元件的微量热器,后来应用于润湿热的测量。1953年回奥斯丁得克萨斯大学化学系任高级研究员。 1955年10月回国。1956~1982年,王弘立在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及题目组长、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3~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任表面物理、催化基础研究、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以及羰基合成及选择氧化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1987年起迄今一直担任由他创办的学术刊物《分子催化》杂志的主编。 6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合成氨工艺改造为重大科研项目之一,由大连化物所承担的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3个催化剂的研制。王弘立负责其中脱硫新催化剂的工作。他和同事们开出了新型脱硫催化剂,达到了尾气中硫浓度低于1×10-6的技术指标要求。这种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为把我国的合成氨工艺,从40年代的落后面貌一举提高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激发了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也焕发了王弘立的科研活力。从本世纪30-40年代P.H.Emmett等提出了测量催化剂表面积的方法,并把催化剂的表面积同催化活性相关联开始,近代催化表面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的关键词问题包括:担载金属催化剂中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反应物小分子的活化;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王弘立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王弘立对新事物敏感,勇于开拓。他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职期间办过下述几件影响深远的事:(1)1983年开辟了酶催化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并委托李树本负责。现已购置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已开始出高质量的成果。 (2)从1985年开始,同兰州炼油厂洽谈协作,设想由兰炼资助兰化所进行共同商订的研究项目。实验室工作完成后,在兰炼做中试,最后在兰炼投产。这种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模式,在兰化所与兰炼之间已发展成相当规模,使双方都有收益。 (3)为了更好地沟通国内的催化研究工作,并争取加强同国际同行间的联系,于1987年创办了《分子催化》杂志。 王弘立在研究工作中选题不拘一格,富有挑战性,在以表面化学的手段和观点来考察催化的目标下,向各个方面渗透。他所开展工作的催化体系,从担载金属到担载氧化物,从溅射薄膜到单晶,从合金到分子筛,围绕着催化表面化学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有益和有力的探索。这对他的学生在科学创新方面是个很好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他倾注了很多心血。他认为搞研究工作无所谓上班还是业余时间,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时刻准备着迎接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王弘立为人正直,工作高度负责,即使在逆境中也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力创新的局面。到目前为止,王弘立共培养了20名博士,发表了论文约120篇。"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这是王弘立一生中身体力行的信条和准则。(胡有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