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杜学彬(1939-):南京工学院动力系196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8266

杜学彬(1939-)
南京工学院动力系1964年毕业校友

  杜学彬,1939年10月6日生,上海市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动力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分配到南京下关发电厂工作,曾在车间里当过10多年的工人和技术员,并连续8年被评为厂、局先进工作者。1983年任副厂长,负责全厂生产管理和科技工作。他和其他负责同志共同研究,对老机组进行技术改造,还在厂里实行了定额管理,建立了检修承包责任制,使老厂焕发了青春。
1985年杜学彬被调到江苏省电力工业局任副总工程师。随着中国大门向世界敞开,杜学彬也成了江苏电力系统的国际谈判专家。1984年,苏南核电站开始筹建,杜学彬兼任苏南核电开发公司副总经理。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苏南核电站最终未能上马,但他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此后江苏开发建设核电项目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杜学彬还发挥其侨眷的优势,穿针引线,洽谈了我国电力工业第一个中外合资工程项目--利港发电厂。工程为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后,他又作为综合组主谈和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发、评议标书,多次参加与美、法、日、意等国厂商的业务谈判,参与、协调了利港电厂从踏勘厂址到设备采购、施工安装、设备调试直至工程投产的全过程工作。在奔波忙碌的工作间隙,杜学彬热心技术研究,一篇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中不少被评为优秀论文,1989年编写的"引进设备加快建设速度的关键-设备采购的谈判"一文获全国电机工程学会火电施工委员会二等优秀论文奖。
1990年,已加入中国致公党的杜学彬被任命为江苏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实职,他既感责任重大,但又要求自己不背包袱。他十分注重加强基础管理和基础建设,对所分管的部门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基础管理要求,并领导了综合用电管理系统、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在他的倡导下,江苏在全国率先淘汰了机械式电能表,大批量采用灵敏度较高的电子式电能计量表,在营业窗口摒弃传统的手工记录,实行无笔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电能计量的准确率和用电管理现代化水平。
从1994年开始,杜学彬就领着一班人着手研究老机组的节能改造方案。在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工程于1997年正式启动,其中徐州电厂6号机组改造后提高发电出力2万千瓦左右,降低供电煤耗15克/千瓦时左右。同时,还先后完成了十几台锅炉燃器的改造任务,挖掘调峰能力近45万千瓦,节省了大量的助燃用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江苏是全国进行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实行集资办电较早的省份之一。电厂所有制构成较为复杂,要保证各方面利益均衡难度相当大。他认为,作为全省电网的调度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他要求省公司带头停运康复小机组,为大机组腾出发电空间。同时,在考虑当地用电负荷及电网结构的前提下,根据同类型发电机组同一起跑线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电厂发电量计划。在杜学彬分管电力生产的十年中,全省电力系统从未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和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杜学彬还认真履行自己参政议政的职责。在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提出的"增建南京至西安直达铁路,解决江苏能源问题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实施。
杜学彬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除了积极参与校友会的各项活动外,还十分重视江苏电力与东大的科研合作。贾汪电厂增压硫化床项目是省电力公司与东大合作进行的一项科研项目,杜学彬对这一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项目由于资金问题而陷于僵局时,杜学彬及时从电力系统调集近500万元资金,保证了该项目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