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莫宜学(1938-):南京地质学校1956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915

莫宜学(1938-)
 
南京地质学校1956年毕业校友

  莫宜学,地质教育家,1938年12月21日生于广西省融安县,1953年考入原南京地质学校矿勘306班。1956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2000年期间曾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1981-1983年莫宜学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伯克利加里福尼亚大学及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进修,在世界著名岩石学家卡迈克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岩浆热力学与相平衡实验研究及现代火山研究。在Mineralogical Magazine上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迄今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100余次。
回国后继续从事岩石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部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及滇川藏"三江"地区区域岩浆岩--构造--成矿、岩石大地构造与深部地质的研究,还进行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与上地幔研究、岩石物理化学与实验岩石学研究。已出版专著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并发表摘要30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自1993年以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的主要成果有:在岩浆热力学方面,首次测定了多元硅酸盐熔体中Fe2O3组分的偏摩尔体积并据此提出了计算不同压力下岩浆氧逸度的公式:较早地将岩浆熔体结构理论成果引进国内,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一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区域岩石大地构造及壳幔深部过程的研究方面,运用岩石构造组合分析及"岩石探针"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边缘"三江"地区火山岩、花岗岩及蛇绿岩,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对特提斯构造域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成矿及其深部制约,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40多年来,他为历届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岩石学"、"高级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成因"、"岩石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其中,有些是新开课程。培养已毕业和在读的博士生21名、硕士生9名。使他们接近国际学科前沿,接触生产实际,有较扎实的基础。毕业研究生均已成为所在部门和单位的骨干。注意学科梯队的培养,扶持年轻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出来挑大梁,以尽快为社会了解和承认。
在担任学校行政领导职务期间,分管"211工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及科研工作,协助校长在调整改造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改革和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强学校教学科研实力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成效。
他一直保持和扩大同国际学术界的密切联系,先后15次出国讲学、考察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接待来访外国学者70多人次,与美、加、英、澳等国学者有项目合作关系。1999年受美国地质学会科迪勒拉100周年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的委托,在美国伯克利组织和主持了"中国地质与成矿作用"讨论会。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中,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地质行业科技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理事暨留美分会副会长、《岩石学报》及《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国际杂志《喜马拉雅地质》编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30指导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