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卓荣邦(1938-):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62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9415

卓荣邦(1938-)
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62年毕业校友

  卓荣邦,1938年10月出生,福建古田人。195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二年半后被调入无线电导航教研室,作为预备教师,边学习边参与新专业的建设。1962年夏,毕业于无线电定位专业后,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南工作,10月获准分配到四川绵阳国营780厂(国营长虹机器厂),历任技术员雷达整机总调工段副工段长、设计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副厂长、总工程师。在企业实施股份制改制后又同时担任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职。并先后兼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资深会员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质量协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省老年科协电子分会委员,省电子质量协会副会长,绵阳市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科协委员,省科技成果评委会委员,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卓荣邦初到国营780厂时,正值工厂开展我国第一代机载歼击机雷达仿苏产品SL1的试制,他参与了产品的试制全过程,主持了该机部分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进工作,并圆满完成了整机定型鉴定试飞。经过全厂职工几年苦战,终于在1967年由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随之批量投产装备空军,成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空军全天候歼击机的主战机种。
为适应国防建设需要,提高空军电子对抗能力,60年代末工厂又接受了国家下达的空军第一个机载单脉冲歼击机雷达SL2的试制任务。1968年,全国正处于大动乱的"文革"高潮,整个工厂已瘫痪、停产。为了急国家战备所急,他受命于危难,团结动员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组织专门试制、攻关队伍,废寝忘食,奋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按时试制成功第一台机载单脉冲歼击机雷达样机,随之率队到空军基地进行严格的飞行考核,全面达到战术技术要求,1969年底前开始投产装备空军,为支援前线、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1979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作为工厂设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技术领导,在70、80年代,组织和主持过诸多军工重点工程的试制和重要课题的科研,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我空军第一个具有拦射功能的机载火控雷达SL5。为对该重点工程的成败负全责,作为企业总工程师的他亲自出任行政指挥系统负责人和飞机火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该机在作用距离、搜索跟踪范围、火控功能、抗干扰能力、可操作性和可维修性等方面均比已有设备有明显的提高,并已成为我空军90年代主要机种,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电子工业部军工产品研制生产一等奖1项。
跨入80年代,为贯彻中央"改革开放"、"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在确保军工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卓荣邦不遗余力地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以百折不挠、只争朝夕的精神,将军工电子产品技术向民用彩色电视机转移,立志把彩电培养成长虹的第一个支柱民品。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改进为主题的国产化创新工程和实施系统的大强度的技术改造工程,经过几年的不懈的艰苦努力,至80年代末长虹彩电在设计开发、产品型谱、产品质量、国产化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到90年代中叶,长虹彩电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万台,跃居世界彩电业之前列,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5%以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确认长虹为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长虹牌彩电为中国彩电大王,长虹品牌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又先后开发出系列的空调、视听、信息终端等产品。长虹产品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