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方晞(1938-):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0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591

方晞(1938-)
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0年毕业校友

  方晞,1938年4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先后任江苏省交通科研院、省交通厅公路局课题组长、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长、名誉院长。多次被江苏省交通厅党组和省级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廉政干部,1991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方晞在科技工作中,注重实践,不断进取,敢于创新。先后负责或主要参加完成了"双曲拱桥研究"、"灌注桩应用技术"等交通部重点推广项目的研试任务以及泗阳大桥和谏壁船闸桥的设计任务,其中,"提高旧桥承载能力的加固技术措施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灌注桩应用技术"获交通部科技一等奖。至今为止共取得部、省级一、二、三等奖15个。
江苏大部分为水网地区,中小桥梁特别多,过去由于技术标准低,常年失修,病害多,通过能力很差,严重制约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1982年,省交通厅将"老桥改造技术研究"交给方晞。他根据江苏各地桥梁的结构特点,制定不同方案,在不中断路面交通、不断航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改造。取得经验后,进而发展到对整条线路桥梁进行技术改造,均获成功。这一成果对全国老桥的技术改造具有普遍意义,被交通部列为"八五"推广项目。仅方晞直接组织改造的老桥就有100多座,获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成果198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技三等奖。
交通部和江苏省决定把"软土地区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技术研究"作为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来攻克,江苏为软土地区,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方晞率领课题组成员,摸索出一套密封路基技术,确保路面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沉降不超过使用要求。应用该研究成果
的连云港新墟一级公路的路面平整度经测试达到了国际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列为国家攻关项目成果,1992年分别获江苏省和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鉴于这项研究发明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94年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状和金牌。
1989年,方晞调任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总工程师,负责对全省重大公路养护改造和新建工程进行技术审查把关,在审定工程时注意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从技术上提出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措施,在概算上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为国家节省大量投资。如:204国道盐通段改造,通过技术审查,提出改变设计的意见,使该改造工程完全达到国家二级路的技术标准,评为优良工程。常熟市外环路设计,将原线路中设计的3000米桥梁方案审查更改为1000米桥梁,节省工程投资近5000万元。
多年来,方晞一直义务承担东南大学博士生、硕士生的指导工作,许多道路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方主持的研究课题,在方的指导下完成的。为此,东南大学聘其为兼职教授。1989年,方被推选为江苏省道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每年定期组织全省道路专业学术交流会,出版学术论文集。
1993年方晞调回科研所任所长、院长,坚持把科技研究与交通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在工程建设市场中开拓创新,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交通建设服务。先后承担完成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科研、设计、试验、检测和施工任务,为江苏省重点工程建设贡献了力量。
方晞在1981年身患癌症,后又患多种严重疾病,能坚强战胜病魔,坚守第一线,攻克多项科技难题,使他成为全国交通部门和全省交通系统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