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涛(1937-):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1年本科 1965年硕士毕业校友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725
吕志涛(1937-) | |
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61年本科 1965年硕士毕业校友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吕志涛,著名结构工程专家。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新昌。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同年被录取为结构工程研究生,1965年6月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晋升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还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40年来,吕志涛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1)1963年,他发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成了解决大梁设计和处理工程事故的重要科学依据;(2)70年代初,他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计算方法;(3)70年代中期,他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构件计算方法;(4)70年代后期,他提出了曲线和折线预应力筋锚具损失的计算方法等。 吕志涛还是我国当前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1)70年代开始,他改进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2)于1996年他首先编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部、省级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展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为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作出了努力。 吕志涛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他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如:他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设计了北京西站主站房45m跨、承重5000吨的主桁架。 吕志涛还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他设计和咨询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树为典型。80年代开始,重点研究并几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除了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上海色织四厂等工程外,还有不少对我国推广应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示范工程,如:(1)珠海玻纤厂工程--我国最大的大跨度4跨预应力门式刚架结构(31.5m+33m+31.5m+14m)。他提出的方案被采纳,并进行了研究。(2)上海闵行影剧院工程--我国最大的三向交叉预应力混凝土网格梁板工程,平面为六角形,对角线长27m。他负责了试验研究,并协助设计院完成计算分析。(3)南京电视塔(高3185m)为三肢腿结构。在我国电视塔设计中,它首次采用非圆筒形塔身。他对该电视塔结构方案作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必须加预应力和连梁等重大建议。随后,他承担和主持了关键性的塔身结构计算和模型结构试验研究,并作为该工程的技术顾问,多次解决了设计和建造中的各种关键性技术难题。还为该电视塔设计了15m高(转了5圈)中间无柱的螺旋楼梯。 吕志涛一向工作勤奋、富于创新。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在科研工作中,他还特别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吕志涛已培养博士生43名、硕士生57名、国内访问学者12名。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吕志涛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