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衡高(1931-):国立南京大学机械系1952年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6333
丁衡高(1931-) | |
国立南京大学机械系1952年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丁衡高,著名惯性技术和精密专家,我国惯性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31年2月生,江苏南京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系。1952年-1956年,丁衡高在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7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室任仪器设计组组长,他组织并参加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精密材料试验机、精密光学大平板仪、光学经纬仪等设备。1957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仪器学院攻读精密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他对精密光学机械动态传动精度和金刚石刻划金属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的关键结论,对提高传精密机械的设计与制造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前七机部有关研究室、所技术负责人、战略导弹主任设计师、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副部长、原国防科工委主任,1993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1961年-1964年,丁衡高在原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地地、地空、海防导弹型号的陀螺仪、加速度计、自动驾驶仪等仪表的研制工作。当时制约我国弹道式导弹的精度提高的瓶颈是陀螺仪,他指导和参加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双定子对称结构等刚度陀螺仪马达,解决了陀螺仪马达不等刚度影响精度的问题,减少了陀螺的振动漂移和热漂移,保证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的命中精度。丁衡高及时跟踪国外惯性新技术的发展,于1964年在我国首先提出受激光器在惯性制导器件中应用的意见,并有专论《受激光发射器在惯性制导元件中的应用》。1964年-1970年在任某型号战略导弹主任设计师期间,首先突破战略武器气浮惯性仪表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空气轴承的承载、刚度、进气、保压、过滤等技术问题,设计并研制出实验室净化气源系统;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气轴承、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及气浮陀螺加速度计,成功运用于战略武器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 1970-1977年,负责潜地固体战略导弹惯导系统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突破液浮惯性仪表与平台的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先把液浮技术运用于导弹惯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78年至80年代初他主持精度分析工作,为某型号战略导弹全程试验的弹头落点散布提供的科学数据,被作为当时划定试验区域范围的主要依据。1982年根据国内外远程导弹飞行试验中遥测参数,负责组织并参与分析导弹的性能结构工作。 90年代至今他大力倡导并参与我国微米/纳米技术的研究。在其于1994年发表"面向21世纪的军民两用技术--微米/纳米技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微米/纳米技术"的名词,得到了相关领域许多科技人员的赞同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就微机电系统(MEMS)、微型惯性测量组合、微小型卫星及微型仪器等技术专题发表多篇论文,先后培养该系统领域博士生多名。有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水平。 多年来丁衡高结合世界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武器发展的动向及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实情,多次提出有深远意义的观点和建议,例如他倡导重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首次提出"概念论证"的概念;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要发展攻守兼备的关键技术和"杀手锏"技术等观点,为我国国防科技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特殊贡献奖。 (袁祖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