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朱宝镛(1906~1995):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1938~1945)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浏览次数:1051

朱宝镛(1906~1995)
 
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1938~1945)

    著名发酵工程专家朱宝镛, 1906年9月11日出生,浙江海盐人,1925年4月考取公费留日,1925~1932年,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学科、大阪帝国大学酿选学科等校学习。在1931年九一八和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他愤然退学离开日本,于1933年先赴法国巴斯德学院发酵系学习,后又转至比利时国立发酵工业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并取得生化工程师学位。
    1937年1月回国,应聘于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担任中国第一代葡萄酿酒工程师兼厂长。1937年夏日本大举侵华,朱宝镛毅然放弃优厚待遇,辞职回沪。之后即去大后方,先后在西北联大工学院、西康技专、四川铭贤农工专科学校、乐山中央技专、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四川大学农化系任教,培养了我国大批发酵工业人才。
    抗战胜利后,朱宝镛回上海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49年9月应无锡江南大学之聘,到该校任教授并挑起建设“农产制造系”的重担,四处聘请教师,想方设法购买设备,经过几个月努力,初具规模后改名为“食品工业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江南大学的工科并入南京工学院,他调到南工后协助筹建了南工食品工业系,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发酵工业专业,培育了大批发酵和食品工业人才。1958年6月又调回无锡,协助创建无锡轻工业学院,任副院长。在组织教学、开展科研、筹建实验室、建设教材、组织教师力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新建学校很快步入正常教学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宝镛几乎一直未离开讲坛。先后开设过“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酿造工艺学”等多门课程。并开了相关实验课,指导啤酒工厂毕业设计等。他博学多能——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对相关理论融会贯通,能说又能做。并曾从无到有编写了《啤酒工艺学》等多种教材,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不死守教材,非常重视及时增加新的内容,讲课生动风趣,引人入胜。他重视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常亲自为学生联系实习场地。
    朱宝镛经常带领师生下厂,帮助和指导工厂技术工作的改进,并结合实际开展科研,如在通化协助选育了耐高酸度的山葡萄酒酵母,被命名为“南大1、2、3号酵母”;又如青岛啤酒厂用大米辅料代替部分麦芽酿造啤酒,茅台酒厂移地扩建增产方案的否定讨论,华光啤酒厂高浓酿造后稀释新工艺指导等,为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生产作出了表率。早在1962年就在无锡轻工指导第一批研究生,研究课题直到1990年才开始为黄酒界所接受,成为中国黄酒新工艺的典范。朱宝镛正是由于他对啤酒的广博学识和重要贡献,被尊称为中国的“啤酒大王”。
    朱宝镛能熟练运用英、日、法三种语言文字,并略谙德、俄文,能运用古汉语。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他还抽时间进行大量研究,得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对我国食品酿造事业,特别是对啤酒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宝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50年代初,在学习苏联时,他认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食品、发酵方面也有先进的东西可以学习。“文革”后期,他从“牛棚”出来后,默默地翻译和编写了大量国外关于食品、发酵方面的资料,通过学校的《轻工业科技资料》和一些专业杂志,向国内同行广为介绍,以敦促他们急起直追,挽回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在当时,这些资料给各生产厂家和有关单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
    1995年2月朱宝镛在无锡因病逝世,享年89岁。(伦世仪,顾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