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闵咏川(1916—1979):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 1939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浏览次数:1526

闵咏川(1916—1979)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 1939年毕业校友

  闵咏川,著名电子学家。1916年1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1939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后,留校担任电机系助教,承担电力、电信实验课和电话学、电工学讲课,以及电力电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1943年8月晋升讲师后至1945年7月期间,主要承担电报学、电话学、电工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45年春,他考取公费留学,7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攻读超高频电子学等,并在工厂实习,同时还在纽约的全国广播公司学习电视技术。1947年回国,在交通部从事技术工作,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副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国立南京大学,时任该校电机系副教授的闵咏川主持承担了“汞弧管的复用技术”项目,解决了当时城市交通亟需的一种直流电源关键器件问题,粉碎了美国的封锁。1952年9月建成南京工学院时,闵咏川在电信工程系任教授,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该系组建为无线电工程系,闵咏川教授担任系副主任。他先后主讲过电子学、电视学、电子管理论、工业电子管、离子管、离子管设计与计算等多门课程,指导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指导实验、实验室建设等;1953年起,闵咏川还接受系主任陈章的委托,与同为系副主任的陆钟祚教授等组建成功国内第一个“电真空器件”专业,当年即招生开课。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等都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和专业结构优化,1958年电真空器件专业设立了离子管专门化,由闵咏川教授领导。当时南京工学院在离子管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闵咏川除了在学科规划和队伍建设方面付出大量精力外,他本人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闸流管计算设计的研究”、“低汽压汞蒸流中弧点固定情况的研究”等,译著有《电子管计算与设计基础》、《气体与真空中电视学》(合译)等。1960年4月闵咏川教授获南京工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1年,闵咏川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筹建了南京工学院电子器件系(1977年更名“电子工程系”),并任该系副主任。1977年他在创办南京工学院激光专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5月继陆钟祚教授之后担任电子工程系主任,同年筹备成立江苏省激光学会,并在国内学术界率先提出发展集成光学的创新思想。1979年4月江苏省激光学会正式成立,闵咏川任理事长,并在国内较早发表了一批集成光学和激光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如“集成光学现状和未来”、“内腔式氦氖激光管寿命研究”、“气体激光器中有关的谱线增宽的理论和实验”、“He—Ne激光器寿命快速测试的探索”等多篇论文。1979年暑期闵咏川完成了《激光参量测量》这部研究生教材,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
闵咏川教授曾担任国家科委电子学专家组成员暨变流分组的专家组组长、江苏省电子学会学术委员、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工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工学院学报编审组组长。
他在经过十年“文革”的动乱之后,拖着伤病的身体,不论严寒酷暑,还是节假日,每天都坚持到实验室测定、综合实验数据,撰写科研报告,一直到他病重住院前三天,还坚持亲自到实验室测记数据工作。在住院期间和疾病作了顽强的斗争,直到临终前一天仍念念不忘教学和科研工作,关心电子高等教育事业。他的前期的专业特长是气体放电及离子器件,后期的是激光器件研究和倡导集成光学研究。
1979年11月26日病逝南京,闵咏川一生著述及撰写教材百万余言。为学校的教学与学科建设鞠躬尽瘁,为学校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