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自强不息筑就辉煌路 追求卓越日臻至善境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来源:浏览次数:988

自强不息筑就辉煌路 追求卓越日臻至善境

热烈庆祝交通学院建院十周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2005年新年的到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迎来她十岁的生日!十年的播种和耕耘,十年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今天交通学院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年前,交通学院还是一颗小小的幼苗,十年之后她已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今天,辛勤的交院人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庆祝她的十岁生日,在此,我们向所有为交通学院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广大师生、校友,和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们发展的学校领导、兄弟院系以及各界关心我们的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十年来,交通学院遵循“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队伍建设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坚持“重播种、抓收获、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学科建设上层次,科学研究上水平,教学工作抓质量”、“建立创新基地、提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知识”为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1个系、1个研究所,发展到拥有8个系、8个研究所;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一个与土木学院共建)、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及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成为国内交通领域教学与科研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研究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高校交通学院(系)的前列。
  交通学院以“211工程”、“985工程”为契机,对所属学科进行全面调整与规划,对重点学科实行重点建设,集中投入,政策扶持,经过十年的学科建设,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为龙头、以岩土工程、桥梁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四个博士点学科为基础、以测绘工程、港航工程、地理信息工程三个硕士点学科为新学科生长点的学科布局,学科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势态基本形成,新一轮的学科建设规划已完成。
  交通学院把创新基地的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内容:2001年以优秀的成绩完成“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现代化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任务;2002年,交通规划与管理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项目被评为我校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四个“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代交通系统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项目被列入国家“211工程”二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省重点实验室也在学校2003年的科研基地自评中得分第一;2004年“道路交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被列入“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期工程。
  通过十年的努力,交通学院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准学术梯队。拥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6人,教授22人,副教授81人,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交通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江苏省“333工程”入选者等学术骨干。
  交通学院以德国Daimler Benz AG科学基金项目《ITEM———城市演变和交通集成模型》为龙头,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鲁尔波鸿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佐贺大学、京都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密执根大学,澳大利亚公路研究局等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科—学科,教授—教授、项目—项目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02年,交通学院成功举办了《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华人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拓宽了学科视野,开阔了科研思路,为学科的对外交流和科研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推动了交通学院学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学院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行列。
  十年来,交通学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立足江苏,服务全国,为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管理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纵向科研指导横向开发、横向开发支持纵向科研”的管理模式,使交通学院的科研经费与科研水平同步迅速上升。科研经费由十年前的50多万元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8000多万元,连续多年名列学校第一,位居全国高校同类院系之首。
  交通学院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共承担了国家级研究项目24项,其中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7项。同时承担了一批省部级基金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开展,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其中,邓学钧教授参与完成的“沪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与管理”项目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王炜教授主持完成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及仿真设备开发”、“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的技术与设备”二项成果分获2002、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运之星———TranStar”已成为国内道路交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广泛的交通分析主导软件。
  同时,交通学院通过抓住全国范围内开展“畅通工程”、西部大开发及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投入的机遇,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关键技术,承担了沪宁高速公路、江阴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地铁工程、京珠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共70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交通学院十年来在科学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部,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00多篇学术论文,有近200篇论文被EI、SCI、ISTP等收录。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运动车辆随机荷载及其激励下地面动力响应的理论研究”获得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十年来,交通学院从两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有交通工程、交通工程(交通土建)、交通运输、岩土工程、港航、测绘、地理信息等七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近300名、硕士研究生400余名,本科生1300多名。在“2002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各专业第一名·工学”的评选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专业以及“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排名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独占鳌头,排名第一!2003年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004年《交通规划》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交通学院不仅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学生工作也蓬勃发展。交通学院的学生工作最独树一帜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人为本、团结创新、勤奋实干、敢为人先”的工作理念,而交运人独特的院系文化,则承载着交通学院腾飞的历史,当他们融为一体时,交运文化不但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被弘扬、传承,也构架起了交院学生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与东大百年历史相比,交通学院无疑是年轻的,但年轻的交通学院却抓住了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机遇,在短短的十年里,从默默无闻到谁人不识。十年,交运人孜孜不倦,奋力拼博;十年,交运人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回首十年,身后的每一个脚印都凝聚了交运人辛勤耕耘的汗水;回首十年,每一个交运人都为十年的腾飞而欢喜、流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们为自己订下了目标:“要使交通学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院;要使交通学院的一些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研究方向上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年轻的交通学院将秉承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坚持“重播种、抓收获、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为把东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