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怀念罗家伦校长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来源:浏览次数:759

    罗家伦校长青年时代在北大读书时就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当时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带头人之一。我们在学校做学生时就很敬重他,他对中央大学的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最高学府,功劳卓著,为世人所公认。
  一、中大在抗日战争中内迁,是最完整最快最好的,这是由于罗校长有预见有准备决策正确的结果。
  我是在七七事变那年夏天考入中大的,九月一日接到录取通知,告知到湖北武昌市的武汉大学报到,知道学校将内迁。到武大不久,学校确定内迁重庆,改到重庆市川东师范学校报到。校址借用重庆大学校区空地松林坡,我们同班同学目睹临时校舍在四十天内建成,设备仪器和教职员工陆续到达。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一日恢复正式上课。这是罗校长对时局发展有预见,对内迁早作准备。在一、二年前即开始置备了许多包装箱、木材及铅皮等,一旦决定内迁,立即开始行动。
  校址的选择比较恰当,是借用重庆大学校区的空地,在重庆陪都可得许多便利,紧邻嘉陵江,与南京有长江水道一线相通,有利人员与设备的交通运输。有重庆大学的基础设施可供协作利用,所以能复课快。
  罗校长从一九三三年开始执掌中大校务,即大力规划整顿。内迁到重庆,更提出要把中大办成全国最受尊重的大学,要将中大办成中国的柏林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得到当时当局的核准。他积极延揽全国最优秀的师资,最好的教授到中大来,经二、三年的苦心经营,果然中大声誉日隆。以全国联考为例,差不多凡考试积分最高的人,都以中大为第一志愿。中大内迁成效好,在此基础上努力进取,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罗校长功不可没,我们怀念他。
  二、在各大学创办航空工程教育,为培养大批航空航天人材打下了深厚基础,是罗校长向当局积极建言的结果。
  早在一九三三年,当局在庐山开会,商讨国防建设问题,罗校长在会上建言,宜在大学里设置航空工程技术教育,因它需要若干学科的配合,如数学、物理、化学和应用科学,如机械工程乃至气象学的协助。为此,曾决定在中大、清华、交大和武大里创设。最后则确定以中大为主体。所以在一九三四年中大即开始筹设机械特别研究班,一九三五年开始招生。为避免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干扰,不采用“航空”名词,不公开招生,而是通过各大学的工学院院长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遴选推荐入学。专门教授航空机械工程学科的知识。先后共招生四班,三十多人毕业,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高级航空工程技术人材,在抗日战争中就开始起了很大作用。
  抗战开始,中大首先成立航空工程系,公开登报招生,一扫过去郁闷之气。随后,不少大学相继成立航空工程系,为我国自己培养航空工程技术人材,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航空航天和两弹一星的科研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结束出了丰硕成果。这与罗校长当初建言是有渊源关系的。抚今追昔,感罗校长哲人已去,功在后世,我们怀念他。
  三、罗校长特别关怀我中大航空工程系同学,寄予厚望,鼓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十年后为国家造出五千架飞机。
  罗校长在中大,于重庆沙平坝新址复课的第一学年,每周一在在饭厅,作为礼堂开周会,并为全校一年级学生上大课,讲授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方面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是校长又是学者、教授。
  有一次上完大课,要我们航空系同学留下,专门给我们讲话。他说,无空防即无国防,勉励同学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我们在毕业后十年内,要为国家造出五千架飞机。说将尽力延聘名教授和新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学者、教授到中大来。他真是这样做到了。
    抗战时期中大的校舍不足,比较简陋,宿舍是大统仓,只有床位,没有桌子凳子,学生自修是利用教室空课时的桌子看书和做作业。最好的地方是图书馆的阅览室,但位子有限,必须早去抢占。罗校长对我航空工程系二九级的同学特别爱护照顾,在我们三年级时,拨给我级一个专用教室,每人有一个专用课桌席位,学习方便,又省时间,同学们非常感激罗校长的关怀,他是出于“无空防即无国防”,对我们期望高,我们同学深受鼓舞,学习劲头更大了。
  同学们没有辜负罗校长及母校的爱护培养,毕业后工作勤奋,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贡献和成绩,不少是很杰出的:陆孝彭同学(2000年10月去世)负责设计的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超音速强击机及其改型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庆35周年及50周年两次庆典上,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他在一九九○年荣获航空界最高荣誉———航空金奖。我二九级同学有四人荣获我国、美国和国际的院士称号,共获十三个院士的头衔,其中冯元桢在美国,一人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及我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五个院士头衔。有五人是博士生导师。有全国优秀教师或国家设计大师,有获我国首架自制飞机试飞试验特等奖的,有获台湾杰出物理教育奖的,以及荣获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就奖的。
  我们这一班级毕业时38人,都是抗战初期为航空救国走到一起来的,大多家在沦陷区,无家可归,在校四年里,以校为家,以航空系专用教室为家。志趣相同,友爱团结,热爱祖国,热爱母校。现在每年出一期“同学通讯”,每五年左右聚会一次。毕业六十一周年聚会,结合母校百年校庆,在母校举行,会上中大校友会领导谈到,母校以有航空工程系二九级为荣,我们不胜感慨,是对我级的鼓励和督促。全班现健在21年,平均年龄85岁,有的还在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
  罗校长对中大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正当中大发展蒸蒸日上达到高峰的时候,竟受当时政党派系斗争的排斥,被迫辞职,悄然离校,也正是我们毕业那年。认为对他是不公平的,令人十分惋惜。我和同学们至今仍时常怀念他。他离校后,离开了教育界。到台湾后,曾任考试院副院长及国史馆馆长等职。一九六九年因病逝世。
  
  (作者简介:丁钊系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毕业的校友。曾任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及东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