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远离母校半世纪 白发雀跃庆百年——冯友松会长在辽宁省校友会迎百年校庆庆祝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9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03

远离母校半世纪 白发雀跃庆百年

———冯友松会长在辽宁省校友会迎百年校庆庆祝会上的发言 

  一九四九年四月,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刚刚停息,二十三日黎明,在夜里的搜捕声中醒来,全市鸦雀无声,我们推开文昌桥学生宿舍的房门,悄悄地沿着四牌楼的小街,刚拐到珠江路口,在店铺的房檐下,猛然看到偎坐在墙根、抱着大枪、甜甜入睡的、看不到头的解放军战士。大家想,那便是使人无限兴奋的南京解放时刻的到来。昨天我又跑到珠江路,街道屋宇虽然大变了样,一闭眼,仿佛解放军战士的队伍还在眼前。但是,却是五十三年过去了。那年我24岁刚过,可今天却是78岁的白发人了。
       就在那年的6月,东北人民政府面临着日本投降后,肩负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钢铁,机床、枪炮、弹药、火车车辆、机车……)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任务的紧急时刻,日本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全部撤离回国,工厂、矿山、学校、科研设计部门,面临着停工、停产、停课的威胁(顺便补充一句,1930年日本占领东北后一直到解放近20年,不准中国人上大学,最高只能上到国高,即中专,所以所有高级技术人员、教授、研究员、医生等全是日本人)。面临这一严峻时刻,当时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派人到上海、南京向陈毅市长和宋任穷主任请求支援,要求京(指南京)沪支援东北技术干部,以支援东北的重工业生产。经陈、宋二位老总研究,采取了个一刀切措施,所有48、49年左右在京(指南京)、沪一带滞留的大专院校学理、工、农、医的毕业生,一律到东北去支援建设,文、法、商各院校,跟随部队到江南接管新解放城市。
      于是一列列运兵车、运煤车、运货的火车,在七月下旬即把我们近三千人拉到东北,加上以后陆续到达沈阳的,仅我们中大即有约400多人,以后经东北人民政府把这些人分到了东北四省区的工厂、矿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院、政府部门。刚出校门,大部分同学都肩负起了所在单位的技术大梁岗位。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如履薄冰,压力大,也是锤炼的绝好机遇。
     到1988年中大辽宁校友会成立时,共有中大校友250人。包括成名的著名学者、专家、科学家严济慈、屈伯川、宋达泉、顾敬心、李士豪等以及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的楼南泉、郭燮贤、陆钟武、黄其励。几乎绝大部分校友,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无不刻苦努力,埋头钻研,一心为国,认真工作,取得成绩作出贡献,为当地党政和社会人士所称道。严济慈、屈伯川、宋达泉、顾敬心等老辈专家在金属学、结构学、土壤学、化学工业等领域的贡献,楼南泉、郭燮贤在化学触媒方面的研究,陆钟武在冶金热工方面的成就都给国家作出突出的贡献,还有在农作种子培育、农产品加工、医学、卫生、教育等方面的贡献,支援和维护了辽宁这个重工业省份的建设和科研教育事业。200多位中大校友中在工业方面有67位高工,其中十几位是重点国营大厂矿的总工;74位大专院校的教授、博导,其中7位重点大学的校长、副校长,25位研究员,其中9位研究院所长。几十位主任医师、高级经济师、统计师等等,都是各该行业技术领头人。可以说给辽宁经济大省(只有14?郾57万平方公里的小省在六十年代以后成为经济产值及财政贡献列全国第2、3、4位)做出了贡献,给辽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面对半个世纪久违的母校又看到了雄伟的大礼堂和六朝松,学子们兴奋地感到母校的教诲,党的指引,学子们的努力,无愧于校歌里所唱“国学堂堂,多士跄跄;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
      使我们感到不太满足的是,我们像黄浦军校一样,做为中央大学是后继无人。可是细一想十一所大专院校日益发展,蒸蒸日上,我们六月份打算成立由200人发展到600多人的中央大学及衍生院校辽宁校友会,形成一个永不消失的中大,将在祖国遥远的东北大地争取永为祖国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