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从大礼堂说起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9日来源:浏览次数:967

  重返四牌楼,经过林荫道,进入大礼堂。忽然眼前一亮,多么壮严、典雅、辉煌!我不禁回忆起1947、1948年间,曾经多次进出的这个地方,所见到的迥然不同的景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母校中央大学从重庆复员回南京。那时学校的大礼堂,蒙尘八年,已经残旧不堪,和如今焕然一新、设备现代化的相比,真是不可以道里计。
在此时此地,我立即想到一个多月之前,以九十三岁高龄在台北逝世的老学长余纪忠先生。是他捐款美金一百多万元给母校,全面整修大礼堂,后来学校又新建大圆环喷水池,方才有如今这崭新的面貌,使母校校微上的标志,增色生光。
之后,余纪忠先生更捐款美金七百万元,成立“华英学术基金会”资助东南大学、南京大学长期的研究发展,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据我粗略估计,纪忠先生所捐助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的金额,百分之六十是给两岸三个母校。纪忠先生创办的中国时报报业集团,拥有四种日晚报包括电子报、六种周刊期刊、一个大出版公司和数个文教公益基金。朝野尊崇、享誉国际。但是他并非特别富厚,全凭一颗爱世之心。
去年母校副校长吴介一教授率团访问台湾,纪忠先生在家邀宴,亲切交谈一如家人。那时他已重病在身并经过了多次大手术。他还热切表示:“只要健康允许,我会参加明年(即今年)的母校百年大庆”言犹在耳。可惜离百年校庆只差一个多月,纪忠先生却於四月九日溘然长逝。
我曾在余纪忠先生创办的中国时报系追随他工作二十多年,深知他的开阔心胸、宏远志业、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母校的情义。他以耄耋高龄仍不惜跋涉之劳,两度北上南京,与母校师生晤叙讲谈,多所启迪与期许。虽然哲人已远去,而典型仍在。
刚才听到资深望重又关怀母校的楚崧秋学长的发言,提到两岸母校交流互访以前已举办了四次。我也清楚记得开启这种交流的第一次是由中央大学香港校友会发起,邀约两岸三地校友於1991年在香港举行,由校友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出面,会长严作新、徐中吉两兄弟尽心尽力筹备安排。由此开端,交往逐渐密切:第二、第四次在南京,第三次在台北。除了这次百年庆会,一、三两次我都有幸恭逢盛会。
香港原有中央大学校友一百多人,颇多各界俊彦。还有外籍校友如日本驻香港总领事岡田。也热心参加聚会,经常席开六七桌。其中教育家胡家健老师,是主持重庆中大复员南京,整建四牌楼、文昌桥、丁家桥校舍的功臣;名学者如中文大学副校长李卓敏等位校友,都是热心校友会的前辈。如今中大香港校友已人数大减,或移民他去,或老成凋谢,或健康欠佳,现在只约十余人。这次来参加百年校庆的香港校友只有徐中吉兄和我两人。人虽少,心却热。
对於母校,我的感触有三:
第一:中央大学时期,是全国著名的最大的一所大学。院系完备,名师如云;学子景从,成绩斐然。
第二:在全国大学史上,过去原无南京大学。1949年8月8日,中央大学奉命改名为“南京大学”,是最早使用“南京大学”这个校名,达三年之久。到1952年院系调整,才更名为“南京工学院”,忽然变小了。但是小而精,小而美,卓有声誉。
第三:1988年复名东南大学以迄於今,再度发展壮实,由小而大,由精而博,继承了“中央大学”的传统,前景可以预期。
值得欣慰的是:六朝松历经风霜,依然屹立;本株华实,传布四方。衍生兄弟高校各领风骚,中央大学精神长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多谢百年来老师们的教化启迪!多谢校友们对母校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