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明,一个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人类基因定位与基因组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他先后参与、主持完成了嗜热杆菌基因组、人类基因组“1%测序”、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Map)“中国卷”的完成、水稻、家蚕、家鸡、大熊猫等大型基因组和多种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课题研究、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在《自然》、《科学》等国际学术重要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代表性文章引用次数达1.5万次以上,先后获得“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世界科学领袖”、“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科技奖”等十多项殊荣,在中国乃至世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筚路蓝缕 立志科研
从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到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1984年赴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后来在法、美继续博士后研究,杨焕明始终都在关注生物和基因组学的前沿动态,为推动中国在这一科研领域的发展孜孜不倦,求学深造。
1994年,怀着科技报国的热情和理想,杨焕明带着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立志在基因组学研究道路上书写出中国人的辉煌篇章。
他来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很快投入到科研一线,并于1998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1999年,他又作为创始人之一,组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2007年,华大基因主力移师深圳,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是该院创始人之一,他致力于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逐渐发展为“产学研”一体,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发展的领域前沿和培养年轻科研队伍的阵地。
除了利用一切条件为中国基因组学研究创造良好环境,杨焕明还作为领军人物参与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主持了世界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等一系列基因组研究。
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等,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中·华·基因组研究中心”,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学研究和人类基因组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是凭借着这些突出贡献,就在华大基因落户深圳的2007年,杨焕明个人也获得了中国科学界的崇高荣誉,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锐意争先 抢占高地
科研如打仗,谁先占领了高地,谁就赢得了主动权!杨焕明常说,生物资源成为继国土资源之后的又一个可供再争夺、再占有的战略资源。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发展起的战略与技术,使生物资源由原先的群体种质资源转变为序列化和信息化。他认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使建立生物技术成为无米之炊。
因此,杨焕明一直积极倡导我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德、日五国之后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六国,也是唯一参与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1%”,是艰巨的“1%”!它要完成第三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碱基对的测序和初步组装。
杨焕明在该项目的设计、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华大基因的一班年轻科学家艰苦研究,仅仅历时半年就圆满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计划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的大片段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基因资源上已处于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的地位,在结构基因组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要做好一件事,不能只是抢占先机,还要发展强大,走到前沿去。”杨焕明表示,基因组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只是个开始,还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更大的精力,继续把基因组学研究推向深入,以谋求在国际相同领域内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尖端科研集体。在进行基因组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杨焕明主张建立由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技术平台组成的“大科学”研究体系,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促进生物与信息交叉学科的发展,并拓展生物信息的计算理论和软件开发,带动与生物信息配套的高性能大型计算机设计和生产,以及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
目前,杨焕明参与主创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规模、高通量、低成本DNA测序技术平台,该平台的测序能力雄踞世界首位。
培养人才 走向未来
科研是接力赛,人才是关键!为了把中国的基因组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杨焕明坚定他的战略目光,下狠功夫培养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使一批批年轻科学家在国际科技领域频显身手。
深圳华大基因组建当年,这支充满朝气的团队就完成了“炎黄一号”——首个亚洲人基因组计划;
2008年1月,又与英、美科学家组成“国际协作组”,启动了“千人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健康造福。同年,他们还完成了国际首例“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全球首个公布的用新测序技术完成的第一个高等动物基因组。该成果在深圳十届高交会上展出,受到广泛关注;
去年3月,杨焕明所带领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招收了共25名学生。令外界颇为惊讶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班学生已经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署名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罗锐邦,当时还是一个只有20岁的大三学生。一时间,基因创新班成了“明星班”。
杨院士在基因科学事业以及培养一批生物基因组学及交叉学科的人才上倾尽了毕生的心血。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领先国家,深圳华大基因这支朝气蓬勃的优秀团队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届国际前沿,被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詹姆斯·沃森称为“是一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同类机构竞争的基因组研究机构”。(2010.9.3《深圳特区报》)
人物档案:杨焕明,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1982年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回国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1998年组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1999年作为创始人之一组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2007年又组建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当年就完成了全球首张黄种人全基因序列图谱“炎黄一号”的绘制。现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中科院院士。
他带领团队多项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学术重要杂志上发表,共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至今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