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旱寒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 赖远明校友
赖远明,博士,男,1962年8月生,江西省龙南县人,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矿山机械专业,1986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寒区岩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5月-2003年4月,在东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在职博士后,合作导师邓学钧教授、刘松玉教授。1998年8月-1999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加拿大Laval University留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赖远明校友是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土冻结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矿山机械专业,1998年—1999年受国家公派在加拿大L aval University留学,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持和参加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中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和交通部攻关项目。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在国内外,赖远明校友第一个根据传热学,渗流理论和冻土力学提出了带相变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路基温度场的计算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0℃情况下抛石路基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大于-3.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1℃的地区,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还能对路基下的冻土制冷,保证冻土路基的热稳定,不至于使冻土融化。以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路基。在折板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了平顶四坡折板屋盖、组合抛物面薄壳屋盖、交叉 V形折板屋盖等几种结构新颖、力学性能良好的折板结构,应用扁壳非线性弯曲理论对这些结构的内力,挠度和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计算发现应用这些结构能大量地节省工程材料。
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 《岩土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寒区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2. 《自然地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冻土工程与冻土力学
工作简介
从1986年8月至2000年6月在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任教,给大学生讲授《工程力学》,给研究生讲授《有限元及程序设计》和《高等结构理论》。
1988.12-1993.3年被评、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讲师。
1993.4-1998.6 年被评、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副教授。
1998.7-2000.7 年被评、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
2000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做“百人计划”,
2000年10月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2月4日被任命为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3年11月被任命为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
科研项目奖
1.“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2.“青藏铁路工程”,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主要得奖人(前30位为各参加单位的项目主要负责人,从第31位起按姓氏笔画排名,本人为排在30名以后的主要得奖人)。
3.“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4.“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5. 博士论文“寒区隧道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的非线性分析”,获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个人荣誉奖
1. 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
2. 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3. 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
4. 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6. 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
(以上编自网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