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诗画六朝松】之三--六朝松下寻梅花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70

 

【诗画六朝松】之三
六朝松下寻梅花

尹文

  李瑞清《古梅图》是存世墨迹中的精品,观其画面古干虬曲,红梅绽放,古意盎然,超然于尘世之上。此画作于1919年己未,其时已经是民国八年,是辛亥革命后李瑞清先生隐居上海,自号玉梅花庵道人的第八个年头。作为晚清遗老,李瑞清先生民国年间的书画作品,署年款均以甲子纪年,保持其不知有民国的遗民气节。作《古梅图》时,先生五十三岁,正值艺术成熟时期的壮年,所以画面笔墨色彩精神饱满,满幅全是中锋用笔,其梅枝如钢筋铁骨,龙虬劲节。

  李瑞清先生是教育家、书画艺术家,其画以篆书笔法作画,其书以画家笔法作书,融书法绘画于一炉,其书法理论以科学考证的方法分碑帖,以青铜器实物定书体,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李派书法艺术风格。《古梅图》在中国历代画梅花作品中不同凡响。读其题跋,可以得知李瑞清先生的画法特立独行,笔调高古的原因所在,其题跋曰:“世之画梅者多称杨补之、王元章,余于前贤画派了不知。酒后戏以钟鼎笔法,写此古梅一株,观者当于武梁祠中求之耳。己未正月,清道人。”中国文人画梅花以南宋画家杨无咎、元代画家王冕的水墨画法为榜样。李瑞清先生独辟蹊径,以北方的碑刻书风融入南方的帖学之中,研究青铜钟鼎与秦篆汉隶。钟鼎文即大篆,是商周时代在青铜器上的祭祀铭文。辛亥以后李瑞清穿道士装,坚守遗民气节,不学杨补之(杨无咎)与王元章(王冕)的水墨画法,以钟鼎笔法写古梅花。其高古笔法与神韵,从山东济宁紫云山东汉武梁祠的汉画像石中可以寻觅,与汉武梁祠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李瑞清在宋元文人水墨梅花艺术风格上的创新。

  《古梅图》中梅花古干如青铜篆籀,朵朵红梅饱满怒放,正是李瑞清先生的人格精神写照。自从宋代林和靖以梅妻鹤子享誉士林,历代文人以画水墨梅花自娱,形成了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绘画题材。而李瑞清先生画梅花还有一层不同于众的深意,在梅花中寄托了对妻子余梅仙的怀念,“总觉梅花是故人”,李瑞清先生自号“梅庵”“玉梅花庵主人”。通过画梅花表达对宋代隐士林和靖的仰慕之情,表达其林下清风之志。

  《古梅图》上有三枚印章,全是朱文。“阿梅”印是其号,自妻子余氏亡故以后,李瑞清终生不娶,自号“阿梅”。辛亥以后李瑞清号“清道人”,其意是甘为大清殉道的人。“师郑室”表明李瑞清先生的艺术渊源,他推崇北魏《郑文公碑》,其书法艺术以北魏《郑文公碑》为师。《郑文公碑》碑为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的摩崖刻石,其碑有二,一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称上碑,一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称下碑。此碑结字宽博,笔力雄强,为历代推崇北碑的学者所赞赏,李瑞清先生的书法艺术受此碑影响最大。但是《古梅图》的题字并没有用郑文公碑的书体,而带有大篆钟鼎文的笔意,款字的笔法与画古干红梅的用笔非常协调,是李瑞清存世绘画中代表作。

  1909年4月,李瑞清与陈三立在六朝松下宴请新任江宁布政使樊增祥。辛亥革命后,李瑞清隐居上海卖字画为生。海上画家吴昌硕辛亥前是县令,弃官后也在上海卖字画为生,生计艰难。吴昌硕画弥勒佛像,李瑞清为其题跋,李瑞清画松树,吴昌硕为之作《清道人画松歌》:“涛声浩浩翻秋空,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青濛濛。画此者谁临川李,玉梅花庵清道士。三日无粮饿不死,枯禅直欲参一指。我识其画书之余,鹤铭夭矫龙门癯。笔力所到神吸嘘,有时幻出青芙蕖。卖字我亦笔尖秃,一日仅饱三餐粥,墨饮一升难鼓腹。犹自开口笑向天,羞为阮籍穷途哭。手疲作画输苍然,气象崛彊撑南山。大夫之奉乌可攀,参天黛色横斑斓。”由龙化松,松即是龙,龙即是松。尽管生活清贫难以为继,但不失文人节气。

  1920年农历庚申八月初一(公历9月12日),李瑞清先生因中风病逝,享年五十四岁。丧事由其好友曾熙(农髯)出资主持,带领家人李瑞奇、李健,门生胡小石、张大千、蒋国榜等操办丧事。沈曾植、吴昌硕、王一亭、冯熙、赵恒惕、康有为、陈三立、陈衡恪、周庆云、张士钊、陈曾寿、伊立勋、黄鸿图等及学生数百人前往悼念。以其遗爱在江宁,乃秉承其志,归葬江宁。友人曾熙专程到江宁,冒严寒犯冰雪,为李瑞清卜兆选择墓地。最终选择江宁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溪,在墓旁建“玉梅花庵”精舍数间,曾熙为其书碑题额,墓庐周围遍种梅花三百树,门人宜兴吕国铨庐墓以终。

  李瑞清先生主持两江师范时间前后仅仅六年,但是他“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的教育信念,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延聘日本教习,开创图画手工科、开创理化实验室与农场实习基地,开设优级师范本科教学,身体力行,创立两江师范学堂校风,在这大有作为的六年里,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六朝松下的梅庵与这幅珍贵的《古梅图》,已经成为两江师范学堂与东南大学校史精神的丰碑。

【校友辞典】

    李瑞清(1867年8月8日—1920年9月12日),字仲麟、改字梅痴,号梅庵,晚号清道人。生于广东,祖籍江西抚州,临川李氏以书画闻名。其先世在广西业盐起家,居桂林,因父为官转湖南,家藏《山海经》、《尔雅》诸图,幼好观图画,十岁学书法,性喜鼎彝,从岳父余祚磬学国朝诸子文。1884年娶妻余玉仙,未及出阁,骤卒,复娶妻余梅仙,两年后难产死,后再娶再卒,遂不再婚,改字“梅痴”。1891年在湖南长沙乡试中副榜第一,或以冒籍相攻讦,毅然去之。1893年回江西南昌乡试,由监生中举人,1894年京试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与同科曾熙友善。1905年以候补道分发江苏,任江宁提学使,两江总督周馥聘其为师范传习所总办。1906年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自请赴日本考察教育。1910年在上海自费开办留美预备学堂。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接受总督张人骏的委命任江苏布政使,筹备粮款守城疏散学生。1912年清帝逊位,辞去学堂职务隐居上海以鬻书画为生,遗著《围城记》。1939年经其门人整理,中华书局出版《清道人遗卷》,分文、诗、题跋、书画四卷。2011年黄山书社出版《清道人遗集》。并有《李瑞清书法集》多种。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总第1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