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文苑

【诗画六朝松】之七--融合中西李毅士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48

 

【诗画六朝松】之七
融合中西李毅士
 

尹文

 
  李毅士是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主办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蔡元培先生任名誉会长,丁衍庸、于右任、王一亭、王济远、江小谦、朱应鹏、何香凝、狄楚青、李毅士、李金发、李祖韩、李宗侃、林风眠、林文铮、吴湖帆、范文照、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等任总务委员,蒋介石任名誉评判委员。在这次重大展览中,李毅士在西洋画部展出了色粉组画《长恨歌》,其作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诗,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组画三十幅,历时九年完成。色粉画一般篇幅不大,李毅士先生以组画的形式表现《长恨歌》丰富的内容,其画法精到,并且能够表示画中各个人物的神情动态,是此次展览会中颇为突出的西洋画艺术精品。

  在筹备展览会期间,会刊《美展》第五期刊载了展览总务委员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现实主义与西方现代、野兽派画派的“惑”与“不惑”的论战,画家徐悲鸿先生对西方现代派画家塞尚、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表示无法接受,称其画作为“无耻”。

  诗人徐志摩先生不同意徐悲鸿的观点,认为塞尚是具有个性的艺术殉道者。两人在《美展》会刊上展开数轮剧烈的辩论,打起了笔墨官司。在二徐论战不可开交的情况之下,李毅士在会刊《美展》第八期发表《我不“惑”》一文说:“四十多岁的老头子,自然应该不惑。我读了《美展》第五期上两位徐先生的大文,见他们双方都惑,自然,应该说两句不惑的话,方是道理。我想悲鸿先生的态度,是真正艺术家的态度,换一句话说,是主观的态度。志摩先生的言论,是评论家的口气,把主观抛开了讲话,所以他们双方的话讲不拢来。”在指出二徐的不同身份、立场与观点以后,李毅士又说:“塞尚、马蒂斯的作品,我研究了二十多年的洋画,实在还有点不懂。假若说:我的儿子要学他们的画风,我简直要把他重重的打一顿,禁止他学他们,因为我对我的儿子负指示他的责任,我不得不凭我的主观说:我是极端赞同悲鸿先生的态度。至于艺术评论家的责任,是要传扬艺术家表现不到的地方,所以遇到有所不懂的地方,只可以承认自己鉴赏力的不足,不好说作家的东西不好。罗金斯和魏斯德勒的官司,就是魏金斯失去了他评论家的态度,把主观拿出来了,所以志摩先生的不诽谤塞尚、马蒂斯,也是极正当的态度。照上面所说,两位徐先生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态度的不同,这有什么可惑的地方?不过我并不在这里解劝他们的争论,我想请他们把眼光放开一些,把社会上所要解决的大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来判断艺术。”然后李毅士从艺术家的个性表现、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艺术鉴赏、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社会问题等五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二徐论战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在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杨清磐在《美展》增刊发表《惑后小言》说:“自悲鸿兄‘惑’其所‘惑’后,志摩继其所‘惑’,毅士七兄从而不‘惑’之。今悲鸿又《惑之不解》矣,是‘惑’之天地,继长增高,予艺人以不少兴奋。于此沉寂冷酷无情之社会里,散漫而庞杂之艺坛上,忽而‘冷火中爆出个热栗子来’,实在是艺术界大好现象。”杨清磐对于二徐论战给予很高的评价。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李毅士先生此年43岁,说的是不惑之言。而徐悲鸿此年35岁,徐志摩也是30多岁,而立之年阅世不深,对西方现代派绘画问题难免有惑。

  1929年10月,国立中央大学吕凤子、徐悲鸿、李毅士等,感于民国首都南京艺术空气之沉寂,特发起组织中央美术会。于十月六日成立,并且借南京中学教室举办画展。这样中央大学艺术系以吕凤子先生的水墨画,徐悲鸿先生的油画,李毅士先生的水彩画、色粉画的美术创作阵容已经形成。徐悲鸿、李毅士早年都游学于日本,后来徐悲鸿留学法国,李毅士留学英国,李毅士先生在英国读美术、物理长达六年之久。英国是水彩画的故乡,李毅士的绘画作品以水彩画见长,所以任西画教授,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西洋画家,后来又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绘画教授。

  李毅士先生在日本、英国留学期间,受到系统完备的西方学院派美术教育,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他喜爱以西洋画的方法画中国题材的历史画,以中西合璧的方法画仕女广告画,以英国水彩的方法画风景写生画。《僧多粥少》画面人物多达52人之多,僧人神态动态不一,俯仰跪坐纠缠呼应,有分有合,场面宏大,僧人的衣服有深灰、浅灰、黄色、棕色,具有中国年画的色彩的平面处理方法,人物远近大小具有西方绘画的透视结构,而人物的动态、神态种种不一,呼之欲出,表现出非凡的造型艺术功力。

  抗战爆发以后,李毅士先生只身随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西迁重庆,在四川期间,因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受到校方排挤,遂辞职以卖画为生。在兵荒马乱,郁郁不得其志的困境之中,苦熬岁月。1942年5月,孤独中的画家得到桂系白崇禧先生的赏识,热情邀请其赴桂林写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李毅士受到桂系军政要员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意想不到的是李毅士先生在广西作画不足一月时间,5月23日突发心脏病,一代学贯中西绘画的杰出艺术家因病猝然长逝于桂林,年仅56岁。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期间,国立中央大学失去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李毅士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与绘画创作的重大损失。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了半个多世纪,李毅士先生的作品和生平事迹留存无多,但是通过有限的文字材料与绘画作品图片,我们还是可以看见李毅士先生的学术风范与绘画作品的精美优雅。在西方绘画中国化民族化的道路上,李毅士先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先驱者。

  李毅士先生的子侄辈中,以李宗津先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继承了李毅士先生的未竟之志。

【校友辞典】

    李毅士(1886—1942),江苏省武进(今常州)人,1903年与其兄留学日本,因为不好仕途,笃信科学,一年后转赴英国。1912年,进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攻读美术,毕业以后,接受庚子赔款进入格拉斯哥物理系学习物理。1916年学成回国,接受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理工学院任教。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参加阿波罗(Apol-lo希腊太阳神)学会活动,1919年,李毅士任北京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教授、北京美专西画科主任。1924年应刘海粟邀请,南下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透视学教授。1926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工艺科技法理论教授,往来于沪宁之间教学。1928年5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西洋画教授、艺术科主任,住丹凤街8号宿舍,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西画教授。历任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总务委员、南京通俗教育馆中大学区艺术展览会审查委员,在南京中学校长张相的赞助下,利用南京中学教室举办画展。1937年,随中央大学迁重庆,仍任建筑系教授,后受到排挤,以卖画为生,1942年应白崇禧先生的邀请赴广西写生,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桂林。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总第12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