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文苑

【诗画六朝松】之四--魂依夭矫六朝松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7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857

 【诗画六朝松】之四

魂依夭矫六朝松

尹文

 

  六朝松下的梅庵,悬挂着柳诒徵先生题写的“梅庵”匾额,以纪念李瑞清先生,其墨迹酣畅古朴,与松柏梅花相映,供莘莘学子瞻仰。在这大气磅礴的匾额里面,映现出东南大学文科教学的厚重历史。

    柳诒徵(1880~1956),江苏镇江人,字翼谋,晚号劬堂。“劬”(qu音渠)是劳苦、劳累的含意,学文史要读经、读史,整理古籍文献,严谨的治学是非常艰辛的劳动,所以先生晚年号劬堂。柳诒徵七岁丧父,母鲍氏口授经书,十七岁入学,对科举不感兴趣,以骈文享誉乡里。二十岁时自订立身守则三纲,每纲有六目,如同一张网,纲举目张,以成其志。第一纲为保身,其目有六:遏嗜欲,省思虑,平怨忿,节饮食、谨言语,惩偷惰。第二纲为修德,其目有六:事亲孝,与人忠,立志坚,律己严,执事敬,处境淡。第三纲为勤学,其目有六:读经书,考史事,讲理学,习国政,作诗文,究技艺。总共三纲十八目,以此勉励自己终身行止,无论世风如何变化而无一刻懈怠,柳诒徵卓然成为硕学名儒,史学泰斗,与其立身守志大有关系。其母鲍氏能够口授经书,当是新安鲍氏之后,歙县唐樾鲍氏祠堂有女祠女学,其家有《安素轩石刻》,作为家塾经史读本,所以鲍家人才辈出。

    1901年柳诒徵由同乡友人陈善余介绍,拜江阴硕儒缪荃孙为师,入江楚编译局为编辑。缪荃孙是张之洞弟子,因此与东南大学结下一生的情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邀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共商办学事宜。9月刘坤一去世,张之洞继任两江总督,派缪荃孙到日本考察教育,柳诒徵等教习一行七人随行。随后呈《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柳诒徵回国后自创“思业小学堂”,教授历史、国文等课程,并自着操衣带学生上操,当时学生有茅以升、宗白华、陈寅恪、陈方恪等。20世纪茅以升、宗白华、陈寅恪等在国学、桥梁、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诸方面的成就,当得益于柳诒徵先生思业小学堂的启蒙教育,所以南通张謇盛赞此举为中国第一文明事业。

     1908年2月,柳诒徵先生应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的邀请,任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李瑞清对柳诒徵先生敬重有加,凡柳诒徵在堂演讲,身为监督即校长的李瑞清先生必亲自到课堂聆听,并且称赞时年仅三十岁的柳诒徵先生为大教育家,尊师重教一致于此,令人感叹不已。柳诒徵先生上课一向认真,校内外有口皆碑。其备课收集资料、参考书目务必齐全,然后加以论断,在校倡导学术经世致用,从不哗众取宠。章太炎先生对其学术给予高度评价,以《诗经·卷阿》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句盛赞柳诒徵先生在两江授课为“凤鸣高冈”,并书一扇赠曰:“博见强识,过绝于人”。办大学的目的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而人才培养全在于建立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吴宓先生在自编年谱中认为:“南京高师之成绩、学风、声誉,全由柳先生一人多年培植之功。”柳诒徵的治学作风引导了两江学风的形成。今天当我们翻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读其论点、论据,无不为其博学善断,有理有据的卓越见地而感叹,柳诒徵的治学风格成为两江学人的楷模与风范。在柳诒徵的影响下,南高师时期学生的成才率极高。蔡尚思先生说:“当时诗人林损亦教授中大,以为当时学者成材之众以柳先生为最。”鉴于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丰硕成果,1948年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五人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史学)院士,是迄今为止中国绝无仅有的文科院士。

  柳诒徵治学严谨,对学生亲如家人,对清寒学生更是倍加关心,教书工资所得之半,往往用于支助贫困学生,扶持培养人才。教学、学术相得益彰,其人品深得学生敬重。学生张其昀因为体检不合格,考试发榜时没有被学校录取,柳诒徵先生说:如此优秀人才不录取,我也无意在南高教学了。以自己的去留力争录取张其昀。张其昀晚年在台湾思念先生,于台北阳明山创建中国文化大学以报师恩,并且在历史研究所大厅设柳诒徵纪念堂。

    1956年2月3日,柳诒徵先生因中风在上海去世,终年七十七岁。前东南大学郑海沧教授挽联有句云:“魂依夭矫六朝松”,表达了对一代史学大师无限敬仰与怀念,也写出柳诒徵先生一生与六朝松相伴的深厚情缘。从1903年随缪荃孙考察日本教育,到1908年受李瑞清先生之聘,柳诒徵先生历任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员,中央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部聘国立中央大学名誉教授,江苏省国学图书馆馆长,观其一生在国学、史学、教学、图书馆学用心最勤,他的人生足迹深深地印刻在东南大学的校史里。柳诒徵一生治学严谨勤奋,在国学、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学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柳诒徵史学论文集》八十七万余言,反映其史学成就。1996年台北华正书局出版柳诒徵遗著《劬堂题跋》所著题跋一百八十五篇,反映了在图书馆学方面的贡献。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再版《中国文化史》受到学界的敬重。未刊遗稿有日记八十一册,遗诗一千八百首,尚未出版,是一笔丰厚的学术遗产,有望来日付梓印行。

  当我们透过六朝松矫健苍劲的枝干,仰视柳诒徵手书“梅庵”匾额,观览校园里盛开的梅花的时候,更应当认识到匾额“梅庵”二字作者的风骨,柳诒徵的治学精神与人格风范,呼唤着东南大学文科与社会科学繁荣的春天。

(本文史料据《南雍丽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柳定一《魂依夭矫六朝松》)

【校友辞典】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员,中央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部聘国立中央大学名誉教授,江苏省国学图书馆馆长。编著有《伦理口义》《商业道德》《中国商业史》,译著有《历代史略》,著作有《人民生活史》《奴隶史》,镇江地方志《里乘》《中国文化史》,身后出版著作有《柳诒徵史学论文集》,遗著有《劬堂题跋》,相关著作有柳定一《柳诒徵先生年谱》。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总第1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