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文苑

【诗画六朝松】之九--松鹤遐龄忆悲鸿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097

【诗画六朝松】之九

松鹤遐龄忆悲鸿
尹文

    中国传统文化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庵前有六朝松,门口有几株春梅,一丛修竹,三五株青桐伴着一株樱桃,将占地不大的校园点缀得有香有色。星期天的早晨,我在六朝松下支开画架,正准备作画,一对喜鹊跃上了松树的枝头,这生机勃勃的画面,不就是徐悲鸿的作品《松树喜鹊图》的生动再现吗?

 从1928年起,徐悲鸿先生每周两天上午到中央大学教绘画,首先到沙塘园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当时的教育学院在今天的南高院,徐悲鸿先生在南高院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出版了《悲鸿素描》一至三集,编成《徐悲鸿选画范》三种,自编《悲鸿画集》三册,发起组织中央美术会,展出油画《奚我后》《田横五百士》。1933年教育部委托徐悲鸿先生负责赴欧洲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会,临行前,于右任先生在经颐渊、陈树人、王梦白三人合作赠画上赠诗曰:“悲鸿有欧洲之行,颐渊作水仙,树人腊梅,梦白山茶以赠,余草以诗:‘画家赠以画,于思赠以诗;送子欧洲去,高名世界知’。”徐悲鸿率领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会”成功地在法国巴黎国立国外美术馆、宣得堡姆美术馆、意大利米朗皇宫、德国柏林国家美术院、法兰克福国立美术馆、前苏联莫斯科红场历史博物院等欧洲各国举办,并且与各美术馆交换美术作品,在西方国家美术馆建立中国绘画专室,宣扬中国文化,购置了教具。

    回国以后,徐悲鸿在中大图书馆(孟芳图书馆)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并且率领中大艺术科绘画组三年级学生赴浙江天目山写生,多次在图书馆、南高院伯明堂举办画展,义卖捐赠作品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到黄山写生,与潘玉良先生带领毕业班学生到北平、天津、泰山考察写生,在中大图书馆东面底楼举办中国画展,在南高院伯明堂楼上举办西洋画展与实用美术展,积极全面地开展美术教学环节的写生、创作、展览活动。

 徐悲鸿在国立中央大学的艺术创作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日寇侵华战争的铁蹄正在向中华民族逼来。1935年,徐悲鸿为了激励大众的民族精神,创作中国画《新生命活跃起来》,画面描绘雄狮腾空跨跃的英姿,以挺拔的松枝和山岩,题曰:“危亡益亟,愤气塞胸,写此自遣。”他以雄狮象征中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对祖国寄以奋发图强的希望。他多次画骏马奔腾的《奔马图》赠送各界朋友,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著名史学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先生题徐悲鸿骏马图诗曰:“徐生老笔超曹霸,震纸龙池霹雳来;扫除氛翳清霄汉,此是吾民天马图。”在日寇气焰嚣张地挑起对华侵略战争的时刻,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认为徐悲鸿画的马是中华民族的天马。天马行空,定能够扫除敌人的嚣张气焰。

 徐悲鸿赴广西筹办桂林美术院,在广西省立第一高中与李宗仁举办“将军与画家”联欢会,并且画战马赠广西抗日将领,鼓舞中国军人的士气。7月,随徐悲鸿同行的刘汝醴先生离开桂林返沪,徐悲鸿以《松枝喜鹊图》相赠,题曰:“汝醴仁弟从吾游桂两月,兹将返沪,赠此纪念。廿五年七月,悲鸿写于邕垣。”印“东海王孙”。画面为一对喜鹊,其画形神兼备,松枝笔力遒劲,松针虚实相间,当是六朝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徐悲鸿在桂林怀念南京校园的真切心情。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徐悲鸿奔走南洋,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等地举行四次筹赈画展,所得钱款悉数捐赠抗战。并且在云南保山等地举行劳军画展,给军队将士以鼓舞。

 1941年,徐悲鸿在南洋举办赈灾画展时写给艺术学系同仁的信中说:“吾非共产党员。但吾于政治最佩服范文正‘先天下忧,后天下乐’之高贵精神。吾以为‘士’在平日,已须具有此种精神。况处国难严重之际。且让成仁取义为大德矣。我自所为,乃我自以为应当为者,我在此时必须如此尽力。方得谓之救国。……须知三片奎宁,往往救得战士一命。以此思之,吾人即不能负枪杀贼,不当时时警惕,如何为国家尽力乎。”在徐悲鸿的这段文字里,中国知识分子“士”的精神表露无遗。以画笔创作作品,捐赠作品出力救国,以绘画作品精神鼓舞士气,取仁取义,这正是中国大学的精神,也是六朝松的精神。在国难当头的艰难时刻,徐悲鸿为了民族的存亡,百折不挠地走向光明,如同昂首挺立的青松,历尽风霜雷电,直面艰难险阻,在重庆为学生袁振藻题书“庄敬日强”,为学生俞云阶题书“勇猛精进”的横匾,弘扬大学的学术精神力量,他提倡:“尊德性,道学问,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十八字主张,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优秀的艺术人才。

 在徐悲鸿精神的鼓舞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学系师生成为民族精神的有机力量,在教学、创作、抗战宣传各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奔赴抗战前线,组织抗战前线写生团,举办抗战画展,加入盟军心理作战部,以画笔记下日寇轰炸中国的暴行,将作品送往盟国举办画展,控诉日寇侵华战争的罪行。在极度困难的时期,徐悲鸿先生提倡艺术创新,改良中国绘画,在重庆磐溪筹建中国美术学院,不拘一格地积极培养艺术人才,使艺术学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在国际舞台上,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系的师生以自己精湛的绘画作品,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各国政要展开友好的国际民间艺术外交,积极争取国际援助,用辛勤的艺术劳动的汗水迎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

 徐悲鸿先生是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原名徐寿康,后改名“悲鸿”,他生性倔强,自书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不甘与世沉浮,在上海南国社与田汉有深厚的友谊;他感情冲动,容易钟情,在中央大学与孙多慈有师生相恋的韵事;在学理上徐悲鸿固持己见,绝不让人,与徐志摩展开激烈的论战;在中央大学任教时期,激情作画,在南高院创作了重要的大幅油画作品;悲鸿之悲,在于刻苦奋发,悲天怜人的激情与大慈大悲的胸怀造就了他的艺术,燃烧了他的生命,徐悲鸿没有如其父母所期望的那样长寿安康,享年仅五十九岁。但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创立了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体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真可谓:“人生真如梦,丹青独久留。”

 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一个国家精神实力的具体体现。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精神是东南大学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学术传统和精神财富,苍翠遒劲的六朝松见证了玄武湖畔的夜月和梅庵的箫声,正是:松鹤遐龄不畏寒,精神长存天地间;苍松阅尽千载事,丹青翰墨谱新篇。

【校友辞典】

    徐悲鸿(1895年6月18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省宜兴人。原名寿康,父亲徐达章工书画篆刻,有三子三女,徐悲鸿为长子,由其父亲启蒙读四书,九岁临摹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人物,有小画家之誉,随父亲学画。十八岁到上海学画,后任彭城中学、宜兴女子师范的图画教员。1917年赴日本学习美术。1918年由蔡元培先生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至1927年赴法国留学美术。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教授,科主任,积极培养艺术人才,受到学生们的终身爱戴。抗战期间,赴南洋募捐义卖作品,支援抗战,赴印度交流艺术,在重庆磐溪筹办中国美术学院。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到北平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总第1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