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文苑

【诗画六朝松】之十三:美从何处寻?——宗白华先生的尚美历程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2229

 

【诗画六朝松】之十三
美从何处寻?

——宗白华先生的尚美历程

尹文

 
  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美学家,诗的意境,是梦的意境,也是理想的美的意境,诗人宗白华的梦想,是寻求人世的美好,追求少年中国的梦。“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怀着少年的梦,宗白华早年入柳诒徵“思业小学堂”,17岁一场大病后到青岛求学,大海哺育了他生命中最富于诗境的时光,后到上海同济大学求学,1918年起积极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和成立活动,成为少年中国学会评议部的评议员,对于少年中国的理解,宗白华先生在《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方法》一文中说:“我们学会的宗旨本是创造‘少年中国’。但是,我们并不是用武力去创造,也不是从政治上去创造,我们乃是从下面做起,用教育与实业去创造。教育实业本是社会事业,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从社会方面去创造‘少年中国’。我们创造‘少年中国’,就是创造一个‘新中国社会’。我们创造‘少年中国’的问题,就是创造‘新社会’的问题了。”宗白华先生20世纪初就在寻求中国的出路与祖国的春天。当时的中国前途迷茫,他欣赏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某尼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对此宗白华先生归纳道: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从自身做起,从内心观照,每一个人都可以使古老的中国成为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中国。

  宗白华先生从1919年起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刊登过李大钊歌颂五一劳动节的文章,发表过郭沫若著名的长篇新诗《凤凰涅槃》等,宗白华成为五四时期的青年活动家。宗白华与郭沫若、田汉经常通信,他们在信中以歌德为中心,论文艺、论诗歌、论戏剧,论婚姻,论恋爱。1920年结集出版三人书信《三叶集》。郭沫若先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放歌咏叹梅花:“梅花,梅花!我赞美你!我赞美你!你从你的‘自我’当中,吐露着清淡的天香,开放着窈窕的好花。花呀!爱呀!宇宙底精髓呀!

  生命底源泉呀!假使春天莫有花,人生莫有爱,到底成了个什么的世界?梅花呀!梅花呀!

  我赞美你!我赞美我自己!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底本体!”他们倾吐心声,引为知己,宗白华在《学灯》栏目中,希望每天发表一篇郭沫若的新诗,使《学灯》栏目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Natur的清芬。他们崇拜歌德,郭沫若在信中盛赞歌德是解剖学的大家,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者,绘画音乐无所不通,有对破产法条例的意见,有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本能和经验,他是德国文化上的一大支柱,他是近代文艺的先河。

  凭着对歌德的崇拜,1920年宗白华先生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学习,1921年春转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及历史哲学。其时是宗白华先生诗创作的高峰,在柏林,他读冰心女士《繁星》诗,拨动了久已沉默的心弦,作小歌数首,其诗云:“宇宙的灵魂,我知道你了,昨晚蓝空的星梦,今朝眼底的万花。”流云,蓝天、大海,花卉、月色、星辰都融为宗白华的诗句,哲学、人生使他仰望星空,俯察万物。他欲梦蝶,形同庄周;他欲飞过银河,问牛郎织女的恋爱。月下的水莲还在轻睡,东方的星辰已渐渐地醒了,晓风中杨柳对残月下的睡莲,询问她那花苞似的眼泪。多情的年轻诗人赠诗德国弦歌女郎荷佛:“)里底蓝光,是音乐的颜色。还记得那一夜么?白)已消了。弦歌已绝了。余音袅袅,绕入梦里情天。”宗白华先生创作的新诗,被誉为小诗派的殿军,与当时著名诗人周作人、谢冰心的诗齐名。1923年结集为《流云小诗》。

  1925年春从德国学成回国,少年激情的梦已经沉淀为理性的知识积淀,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留存有宗白华先生当年的美学与艺术学讲稿。这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早开设的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课程,宗白华先生从美学之对象到研究美学之方法,美学之趋势到美感,从审美方法的静观论、同感论,到实验说、幻想论、批评论,介绍了自然界之审美方法、美感分析各学术之评价,还有艺术的创作问题、艺术创作之研究方法,美学家论艺术创作之方法,分析艺术创造工作,艺术创造的私人动机,艺术创造个性的动机,艺术家人生观及宇宙观的分类,艺术创造工作问题、初步、主要工作,艺术创造之天资问题艺术创造与梦境,天才问题,艺术天才,天才创造中下意识的作用,天才的智慧,天才之其他特征。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大学,提高中华民族的原创性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是东南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传统与学术资源。

  其时,艺术学的学科概念刚刚传人中国不久,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的艺术学演讲目录为1.什么是艺术学。2.艺术的范围与其他aesthetic的活动。3.艺术起源与进化。4.艺术形式与内涵问题。5.艺术风格论。6.艺术鉴赏论。7.美感的范畴。8.艺术的分类问题。9.艺术系统(各种艺术)。10.艺术相互阐明。11.艺术的功用(Function)a.人类精神生活上的。b.人类社会上的。c.人类伦理上的。这是非常完整的艺术学研究纲目,从艺术的范围论、起源论、形式论、风格论、鉴赏论、审美论、分类论、门类论、系统论、功用论、精神论、社会论、伦理论十三个方面展开艺术学问题的讨论,对我们今天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指导性意义。

  当田汉先生因从事进步活动被国民政府羁押南京时,宗白华先生与徐悲鸿先生联名保释田汉。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迁重庆,1938年至1946年夏,在重庆再次主编《时事新报》的副刊《星期学灯》,长达八年,编发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哲学、诗歌、散文。成为抗战后方重要的理论和文艺阵地。当时的撰稿人有:郭沫若、徐悲鸿、欧阳竟无、陈独秀、胡小石、汪辟疆、方东美、方令儒、潘菽、梁宗岱、冯友兰、唐君毅、李长之、傅抱石、商承祚、朱东润、伍蠡甫、熊十力等人。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灯》擎起时代的火炬。宗白华先生说:“这个世界太黑暗了:一切人间的信义,道德、仁慈,国格,人类共存不可缺少的条件,都被我们的敌人撕破。而全世界的强国都充满了伟大的自私,我们独个为人类的正义抗战到底。敌人暴露了人间的兽性,而我们卫国的将士却显示了人间的神性。每一个单纯的兵士,没有得到国家丰厚的待遇,却个个视死如归,慷慨捐躯,一寸国土,一堆碧血。若不是五千年来的国魂来复,最高领袖的精神感召,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全国哲学系合并至北京大学。宗白华先生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南京,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经历数次政治运动以后,宗白华先生被当作从中央大学留用的“资产阶级名教授”,被压低为三级教授使用。但是,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于“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解放的功臣是肯定的。1960年10月,周恩来总理委托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找宗白华显示谈话,请宗白华先生出来担任首都图书馆馆长职务,享受国家一级部长待遇,宗白华先生谦虚地推辞了。同年12月,郭沫若委托主管文化的周扬同志出面,请宗白华先生主编中国美学史,请朱光潜先生主编西方美学史。周扬强调说:“要向宗白华先生学习中国美学史,向朱光潜先生学习西方美学史。”

  1980年6月4日,中华美学学会在昆明召开成立大会,宗白华先生没有出席大会,当选举理事与顾问时,与会代表许多人不知道宗白华是谁,不知道宗白华这三个字怎么写,于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林同华先生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朱一智同志商量,计划整理汇编出版宗白华论文集,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作家协会图书资料室、上海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室、北京图书馆和宗白华先生早年的学生张安治、常任侠等先生的帮助下找到部分资料,又由徐中玉、冯契教授的回忆,来寻找宗白华先生的文章线索,编成以后取名为《美学散步》的宗白华论文集。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叫“散步学派”。

  诗从何处寻,美从何处寻,在微风里,在落花里,在细雨下,在蓝天里……散步的时候可以采集路边的小花,可以拾起别人弃之不顾的燕石。散步可以暂时脱离功利的社会环境,有空闲来仰望银河的星空,恢复童年的想象力,唤起对大自然无穷奥秘的兴趣与遐想。散步可以恢复我们的平常之心、爱美之心,消除几分功利之心、浮躁之心和攀比之心,让我们的社会有理想,有梦想,有兴趣,有爱好,有闲暇,可以让人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美从何处寻?诗从何处寻?诗从静中寻,美从静中寻。万物静观皆自得,艺术的兴趣在于培养,看天空的游云,看画展,听音乐会,看河畔的垂柳,游清凉山、扫叶楼,凭吊雨花台、中山陵、明孝陵,泛舟莫愁湖、玄武湖、秦淮河,欣赏朱自清的散文,参观美术馆的画迹,放松一下我们的心情,以便充实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

【校友辞典】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江苏常熟人,1897年生于安庆。早年求学于思业小学堂、青岛和上海同济大学,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栏目,后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回国以后任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开设美学、艺术学讲座课程。在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二十七年之久。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主编中国美学史。主要著作有:1932年南京钟山书局出版宗白华编著《歌德之认识》,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学散步》,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学与意境》,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艺境》,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同华主编《宗白华全集》四卷。第一、二、三卷著作部分是讲稿、笔记,第四卷为译文。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总第12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