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图文]传“琦”——记我校毕业生王亦恺的这八年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7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348

 

党委副书记刘波(右二)专程赴丹阳祝贺王亦恺校友(左三)女儿诺琦满月

 2013年11月15日晚7点38分,一个叫王诺琦的宝宝在丹阳市人民医院诞生了。

 妇产科的过道上,被诺琦的家人挤得水泄不通。“生了,终于生了。”孩子的奶奶贡晓晖喃喃自语、喜极而泣。

 诺琦的父亲第一时间拨通了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的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刘波副书记。

 12月14日,诺琦满月了。刘波副书记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处等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丹阳,祝贺孩子满月。

 诺琦是血脉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美丽的传“琦”……可歌可泣:绝境中逢生折翅后翱翔在江苏丹阳,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王国忠是丹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老师,母亲贡晓晖是丹阳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他们唯一的儿子王亦恺从小出类拔萃。

    命运一直特别垂青这个家庭。2005年初夏,王亦恺参加高考并考出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当年7月11日,他收到了仰慕已久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翌日,王亦恺和母亲一起去买电脑。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劫难:一辆开往无锡的汽车认错了高速路口,误打误撞驶向丹阳县城,这辆迷失方向的汽车凶残地把骑着自行车的王亦恺撞飞到十几米开外的地方……王亦恺的生命危在旦夕,王国忠一家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随后的几天,经历了5次开颅手术,王亦恺仍然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界:没有丝毫意识,不能独立呼吸,无法进食……家人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挽救王亦恺的生命。一个多月后,王亦恺父母委托亲戚到学校申请保留学籍,学校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因为脑积水,直到第二年4月,王亦恺仍然没有知觉。

  同时,在翘首以盼4个月之后,他们在上海华山医院等来了一张宝贵的病床。

  这将是王亦恺的第8次开颅手术,也是他们全家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彼时,如果不做手术,王亦恺就只能像植物人一样存在。如果做手术,可能就此慢慢走向康复;也可能再也下不了手术台……父母都深爱着王亦恺,但是两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王国忠打退堂鼓了,说:“我们把亦恺弄回去吧,好歹孩子还活着。”贡晓晖坚决反对:“孩子活得没有任何尊严,大小便失禁,不认识任何人,我要赌一把!”

  最后,贡晓晖说服丈夫,把王亦恺送上了手术台。

    这一次,贡晓晖赌赢了。手术后,王亦恺渐渐恢复了意识,身体一步步好转。

 2007年夏天,王亦恺父母来到东南大学,要求给孩子复学。贡晓晖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刘波副书记:“亦恺从小就对东南大学情有独钟,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一次机会,圆他一个东大梦。这样,孩子有个一技之长,我们老了以后他才能自食其力。”

    刘波副书记决心帮助贡晓晖完成一位母亲朴素而又伟大的夙愿。易红校长也同意了王国忠夫妇的请求,并要求学校各部门尽最大努力帮助王亦恺完成学业。根据王亦恺的身体情况,学校建议他改学会计专业,还在青教公寓给他安排了一套住房。

 王亦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不能动弹的左手和行动不便的右脚总是给他制造麻烦;有时候看黑板,眼睛明明盯着上一行,映入眼帘的却是下一行;高等数学、概率论、概率统计这些课程把王亦恺压得喘不过气来,第一次高数考试,王亦恺只考了17分。

 在困难面前,王亦恺毫不气馁,他加倍地努力学习。每一天,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每次课告罄,王亦恺都不离开教室,跟其他班同学一起把刚上过的课程再听一遍。几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王亦恺都听了至少3遍。就这样,他的学习慢慢赶上了大部队。

  2008年10月,19岁的石家庄女孩朱先先从旧报纸上获悉王亦恺的事迹。几经周折,当年12月底,朱先先找到王亦恺。此后,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渐渐成为相濡以沫的情侣。朱先先就读的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在仙林,为了陪王亦恺复习英语,每个星期朱先先都在仙林和江宁之间穿梭。

    此后,王亦恺这个折翅的鹰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展翅翱翔。2009年夏,王亦恺一次性通过四级考试。2011年,王亦恺终于顺利完成学业,并被评为我校首届“最有影响力毕业生”,还当选为首届“南京好青年”。2011年11月,应校团委的邀请,王亦恺回校参加新生文化季并讲述自己的故事。讲稿还没念完,台下的学弟学妹们早已泪流满面。苦尽甘来:“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毕业以后,王亦恺回到老家丹阳,在丹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电子商务老师,朱先先也放弃心爱的特殊教育事业去了丹阳。

 刚到单位的时候,王亦恺非常害羞,跟同事讲话都会脸红,一直苦于融入不了单位的圈子。后来,他坚持每天打两个小时乒乓球。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举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和球友们成了好朋友。渐渐地朋友越来越多,王亦恺也越来越开朗。

 王亦恺工作认真负责,从未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要求任何照顾。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辅导学生参加镇江市职业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得二等奖。

 为了积累教学案例,也为了“挣点零花钱”,王亦恺还经营了一个网店。一开始,网店卖的是眼镜,但是销售量很小,有时候一连几天“开不了张”。王亦恺没有自暴自弃,他一头扎进网络,学习阿里学院的电子商务课程,还对市场行情和自己的网店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经过反复求索,王亦恺终于找出了“症结”之所在———因为眼镜是小众商品,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刚开网店就经营小众商品,是商家之“大忌”。王亦恺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女鞋,没想到很快就驾轻就熟了。他的网店品种丰富,最贵的真皮鞋售价500元左右,便宜的保暖鞋只卖20几块钱。网店被王亦恺打理得井井有条,因为鞋子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在丹阳本地,王亦恺一家颇有名气,经常有人慕名把孩子送到王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王亦恺的自强精神。对此,王亦恺从不言拒,他还经常给街坊四邻的孩子补缺补差。贡晓晖走在街上,不时会有陌生人跑来搭话:“你是人民医院的吧?你们全家真不简单!”

 近几年,不时听闻有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学业压力而选择轻生,贡晓晖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她说:“我真想带着儿子走进课堂,讲一讲我们家的故事。生命如此可贵,真的没有理由不去珍惜!”

 贡晓晖说:“这几年我们家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去年5月20日,王亦恺和朱先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贡晓晖心里,朱先先就是她的女儿。

    1989年出生的朱先先目前在中国电信政府热线工作。她有着远远超越年龄的吃苦耐劳精神。她会做很多家务活,把王亦恺照顾得很好,还协助他做网店。谈起朱先先,王亦恺的同事都竖起大拇指,夸她“很善良、很实在”!

    朱先先工资不高,但是为婆婆花钱“从不手软”。每个属于婆婆的特殊日子,朱先先都会熟记于心并且“大操大办”。这次贡晓晖过生日,朱先先花了2000多块给她买了衣服和包。平时逛商场,朱先先也会细心观察,发现婆婆喜欢却舍不得买的衣服,她就会找机会悄悄把它买回来。如获至宝:“世界上最漂亮的孙女”降临11月15日,王亦恺和朱先先的爱情结晶来到人间。手捧这个粉嘟嘟的小生命,一家人如获至宝,王国忠激动地看了又看,不住地说:“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孙女!”

 王亦恺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刘波副书记,在他看来,没有东南大学,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王亦恺给女儿取名字“诺琦”,有两层意思:第一,他觉得自己能“死里逃生”,并且拥有自己的孩子,是很多人一起创造的传奇。第二,“琦”的意思是非凡美丽,希望女儿人如其名。

 贡晓晖动容地说:“太好了,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的确,对于贡晓晖来说,刚遭遇车祸的时候,只想着能让孩子活下来。如今王亦恺身体日渐好转、完成学业、找到工作、结婚生子,一个个好消息让父母应接不暇、喜出望外。

    王国忠全家都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他们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各司其职,相亲相爱。每天清晨,贡晓晖母子出去上班,王国忠、朱先先和先先妈妈在家带小孩。晚上,一家人一边照顾宝宝一边说说笑笑,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王亦恺也经常带孩子,虽然左手不太方便,但是现在他给孩子喂奶的动作已经相当娴熟了。王亦恺笑称:“以前我是家里一把手,现在我已经退居二线了,孩子是一把手。”

 车祸在给全家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启发他们思索生命的意义。原本,对于高大帅气、学习优异的王亦恺来说,从事一份好工作、找到一个好媳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历经车祸的磨难,这一切在王家人心中变得那么神圣而弥足珍贵。

 回忆起女儿出生时的情形,王亦恺用“不可思议”几个字来形容。看到女儿,一种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能在大学同学中第一个抱上孩子,王亦恺有点“沾沾自喜”。谈及孩子的未来,初为人父的王亦恺暗自在心中拨着“如意算盘”:“我希望诺琦能考进东南大学,再进一个女生少的专业,再给我找一个东大的女婿。”当然,在王亦恺看来,如果孩子能考进建筑学院,把自己的建筑梦延续下去,那就最好了。

 从被医生宣布无法存活到脱离生命危险,从植物人状态到回到大学课堂,从走进婚姻殿堂到拥有自己的孩子,王亦恺和家人一起用爱写就了一部传奇。

 (唐 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