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1月10日,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铁基高温超导成果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终结了该奖3年的空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张存浩院士作为获奖代表在奖励大会上发言。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其中,闵恩泽、吴良镛两位科学家为东南大学校友。编者注)
张存浩院士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5月31日,张存浩访问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时为该院题词----“东大化学化工大有可为!”,并面向东大师生作学术报告。杰出校友张存浩院士的获奖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至高肯定,也是全体东大人的无上荣光,我们向张存浩院士表达最诚挚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张存浩院士简介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图片、文章摘编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