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发店的小哥,到写字楼的白领,从城市中的楼盘,到出版社的新书,再到盘中的各式食品,一个个土生土长的东西,都攀上“洋枝”,起了“洋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盘点了几类奇葩的“洋名”。
……
工程院院士:起洋名因缺乏文化自信
“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社会现象是与城镇化建设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背道而驰的。”
“比起起洋名,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崇洋‘迷外’则更令人担忧。”程泰宁和学生曾做过一次调研,目前“北上广”超大城市核心区的建筑,超过四分之三是国外建筑师承做,“这实际是对中国设计师的打压。”
程泰宁感叹,目前一些部门与地方的决策层也出现审美偏差,追求视觉刺激,讲究“炫”的东西,把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的东西抛到一边,让中国城市建设成了“国外试验场”,“业内流行的‘不洋不怪领导不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文化不自信的普遍性,问题是,‘洋的怪的’二三十年后怎么办?洋名字可以改,这些怪异的洋建筑怎么改?”
(摘转自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