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徐悲鸿:南京的住所叫“危巢”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508

 

南京新居取名“危巢” 

    徐悲鸿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南京何其有幸,正是其中之一。这段历史,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向记者娓娓道来。

    1928年初,巴黎留学归来的徐悲鸿,被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举家搬到南京,开始了在南京长达十年的工作与生活。 

    初到南京徐悲鸿、蒋碧薇夫妇,住在丹凤街石婆婆巷的中央大学宿舍区内。一幢双层洋楼,上下各八间,却住着四家人,实在狭促,最让徐悲鸿烦心的是没有一间画室,每次作画只得去中大艺术系办公室。

    后经人介绍,徐悲鸿买得傅厚岗十几亩地,一番周折之后,终于在傅厚岗六号建起了新居。新居建成后,他却取名叫“危巢”,连妻子蒋碧薇都反对。 

    邵晓峰告诉记者,徐悲鸿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把新居起一个如此不祥的名字。搬到新房子虽然高兴,但在民族存亡之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难。

    在《危巢小记》中他写道:“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也。” 

以艺术家的方式抗日

    在徐悲鸿纪念馆的一楼,橱柜里放着他各个时期的画作,几幅抗战时的作品最夺人眼目。邵晓峰说,当年徐先生是“用作品来抗日”。 

    1936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正在桂林作画、写生,不巧赶上广东、广西爆发了要求抗日的“六一运动”,两广通电全国,呼吁国民政府“顺从民意,领导抗日”。西南将领数十人通电表示拥护,引来蒋介石调集四五十万大军,直向广西进逼。“六一运动”使全国为之震动,徐悲鸿也被“抗日”和“反蒋”的口号所激动,被迫滞留在广西的他创作了《四喜图》,画中四只喜鹊神态各异又栩栩如生,暗喻抗战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

    1939年秋,徐悲鸿到新加坡举行画展。当时,中国知名的话剧演员王莹就在那里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王莹的投入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响令徐悲鸿相当感动。随后,他用10天的时间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画中王莹手持红绸,飞翩起舞,扶老携少的观众,双手交叉,神情陶醉。徐悲鸿将抗战时的生活状态及群众心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号召全民起来抗日。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最重要的成果是《愚公移山》。画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该画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

“大慈大悲”师生恋 

    提起徐悲鸿的那段师生恋,很多人觉得在“八卦”,当记者询问这方面的事情时,邵晓峰却微笑道:没关系,我可以严肃地说。

    在南京时,徐悲鸿和蒋碧薇的感情出现裂痕,徐悲鸿潜心于艺术,蒋碧薇则醉心于享受,夫妻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恰好这时孙多慈出现了。 

    18岁的孙多慈是艺术系旁听生,她的悟性与天分,她的善解人意,无不吸引着徐悲鸿,师生很快坠入爱河。蒋碧微不久就听说了,她生气地跑到徐悲鸿的画室,撕掉了孙多慈的画像,又去学校大吵大闹。后来孙多慈的父母也知道了此事,孙父极力反对,孝顺的孙多慈选择了放弃。她主动中断了学业,回到家乡安庆女子中学任教。徐悲鸿却牵挂着孙多慈,他出钱请朋友收购孙多慈的画,默默地关注着她。

    抗战时,他帮助孙多慈一家迁到桂林,又为她安排工作,然而这一切还是无法打动孙父,孙多慈也一直犹豫不决。后来日军侵占日紧,孙父带着女儿迁往浙江丽水,并把已经26岁孙多慈,嫁给了倾慕她才华的官员许绍棣。 

    婚后二人再未相见,据说她曾寄给徐悲鸿红豆,徐悲鸿就到银楼打了一对戒指,把红豆镶入其中,一个刻着“慈”字,一个刻着“悲”字。

    位于傅厚岗4号的徐悲鸿纪念馆,古朴的木门一推开,就看到满院的树木,秋叶满地,令人顿生远意。迎面的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曾经的徐悲鸿旧居,南京十年,他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休息、作画与会客。 

 (潘 冬)

 《金陵晚报》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