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东南

历史上的东大与奥林匹克(二):永载史册的成立大会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9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787

 

  1924年7月2日,当时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出预告《中华体育联合会将成立》。报道称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定于七月四日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报道还记载,开会地点计划借用“东南大学体育馆”,“将于该馆设立招待处”。这一篇报道同时介绍,也正是在7月2日的这天晚上,参与筹备工作的卢炜昌(著名的“精武体育会”负责人之一)、侯可九(当时著名报人,曾任《民国日报》负责人)已提前乘坐夜班车赶赴南京,布置有关会务工作。中国体育界人士梦寐以求的“全国华人体育总机关”,其成立工作终于在南京紧锣密鼓展开了。 

  1924年7月4日,成立大会如期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校园里举行,但开会的地址却发生了变动。1924年7月6日《申报》的新闻《中华体育联合会成立大会纪》里记载:“中华体育联合会于七月四日下午八时,假(注:借用)南京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开成立大会”。

  这一地址不仅仅在新闻报道里被及时发布出来,而且写入了官方档案。1925年10月,张伯苓在呈报给北洋政府内务部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备案登记申请(该档案现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其中附录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记录》明确记载了成立大会的开会地点为“东南大学化学教室”。 

    成立大会会址没有选在预定的东南大学体育馆,很可能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时各类会议繁多,体育馆这时另有安排有关。然而,为什么会选用化学教室召开会议呢?

  化学教室是在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教育在中国的逐步出现而在 校园产生的。按照那一时期的有关规定,“中学堂以上的学校应有化学教室及实验仪器与药品的设备”(廖正衡等编著:《化学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66页)。而在这一历史时期,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室因其面积较宽敞、附设房间较多,也常常被用于会议。例如:1922年11月1 日上海《申报》报道(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的学生“多数齐聚化学教室会商”。1924年《清华周刊》第327期曾报道,该校的科学社“于上星期日晚七时半,在科学馆化学教室开第二次演讲会”。

    国立东南大学的这座化学教室,在多年里也有被做开会和接待之用的记录。例如:曾在东大任教的民国文化名人杨杏佛,1918年12月13日在校园游览时,其日记记载“午膳即在化学教室”。1931年1月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的陶希圣,回忆起刚到南京任教时,也曾在这座化学教室举办了《战国时期的辩士与游侠》的演讲。

  就在1924年7月4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召开之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也于“下午四时”借国立东南大学 学教室召开了年会,至当天“下午六时”散会。两个小时之后,在同一片场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即于“下午八时”召开了第一天的成立大会。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体育界代表人士六十六人。其中包括 中国奥运先驱、“南开之 父”张伯苓先生;也包括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

  享誉全国的郭秉文校长一直十分重视体育事 业。早在1918年,他就指出“盖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欲求德智高尚,苟使身体孱弱不徒,任重道远,则难以负担,而且不足以表 优秀国民之完全人格”。 他提出和实践的德智体“三育并举”育人方针,促进了东大学子的全面发展。在东大校园里形成了“雅好运动”的传统。1921年8月7日《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暑校日报》曾刊载亲历者在东南大学校园看见“红日将升之际,夕阳无限之时,运动场上,篮球队练球,戏者如鱼如雀,打网球者尤众”的场景。 锻炼风气这般浓厚的东南大学校园,成为承办中国全国体育组织成立大会的东道主,也堪称实至名归的。

  7月4日这一天晚上讨论的事项过多,“时间不敷”、“不及讨论”,又“定于七月五 日下午四至六时,在原处续开会议”。鉴于此前中国体育界多次开会,仍未能完成成立工作,报道7月4日会议情况的《申报》记者专门还在新闻里写了一句:“此次似有成立希望”。这“成立希望”在当时已萦绕于关注中国体育事业的人们心中很久了。在次日,这样一份殷切希望终于在东南大学校园里变成了现实。 

  7月5日下午四时,成立大会在东南大学化学教室继续召开。大会在迅速讨论了组织架构等问题后,选举“张伯苓、郭秉文、陈时、聂云台、方小川、沈嗣良、郝伯阳、卢炜昌、穆藕初等九人为董事”。董事得票数上,郭秉文校长高居第二位(31 票),仅次于张伯苓的33 票。这一选举结果也表现出体育界人士对于郭秉文校长支持体育事业的充分肯定。

  在选举结束后,担任会议主席的张伯苓随即发言宣布“董事既已产出,我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即为正式成立”。至此,在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的化学教室里,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就此在南京成立了。 

  该会成立仅9天后,1924年7月14日出刊的《申报》副刊《教育与人生》第39期的头版也向全国宣布:“筹备一年,轰动全国的体育总机关,已于中华民国十三年七月五日,在南京东南大学产生了”。

  最高“全国的体育总机关”成立后,于1924年当年发布《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于国内外体育工作之范围》。《范围》里“国际关系”上的第一条即:“奥伦匹克运动会会员”(奥伦匹克是当时对于奥林匹克的一种音译)。而“国内工作”的职责里有“选择中华代表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也属于当时国内对奥运会的通用名称)”。这份历史文献显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其成立的1924年,已开始承担了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工作。1924 年7月4日和5日在东南大学校园里的这次成立大会,也随之永远载入了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光辉史册。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胡卓然)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第12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