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旧址”纪念碑现已落成,永久安放在东南大学四牌楼“金陵院”建筑旁的草坪上。根据笔者的考证,这里曾是该会成立处旧址范围的一部分。那么,这个立碑位置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此前,在有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的史实研究都得以完成时,笔者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处的这个化学教室,今天还能不能找到其原址的位置范围呢?
笔者最先发现了两份历史记录,彼此可以实现互证互照。上世纪20年代,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主校园是其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区。东南大学校史馆保存有一张历史地图《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该地图上已有始建于1918年的“工艺实习场”建筑,据此可判断该图绘制于1919年之后,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的1924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这一份《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可以查到化学教室的精确位置。化学教室在校园的东北区域,位于当时的教学主楼“口字房”(其位置现为东南大学“健雄院”)以北。
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成立时,正就读于该校外文系的学生陆秋斋,后来曾回忆“化学教室”的位置:“交通处的北面,是篮球场、网球场,再北面有大片平房……这片平房的东面是理化生物实验室和化学教室”(朱一雄主编:《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这一段写入《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的回忆,可以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记录的位置,彼此之间实现精确互证。《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的编者注明此区域:“1937(年)8月被日冠(寇)轰炸,起火焚毁”。根据这份记录,化学教室的原建筑已毁于1937年8月。
笔者查询到的历史档案的记载则进一步显示,该建筑被毁发生在1937年8月19日,根据《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呈报该校(1937年)8月19日、26日先后被炸损情形》的记录:“查八月十九日下午六时许,敌机进袭首都投掷炸弹。本校计共落弹七枚…一在无机化学教室东边…无机化学教室着火被焚”(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战前的南京与日机的空袭》,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原建筑毁于1937年的侵华日军的空袭,已无法通过建筑遗存来进行考证。于是,原址范围的确认工作需通过更精确的历史记录来进行。
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1929年南京市区飞机航拍照片之中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园部分,化学教室的位置确实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标注的范围里。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上述航拍照片可以知道“金陵路”的路廓在1929年就已存在,化学教室其实在路的北侧。利用电脑软件将历史地图与校园卫星地图叠合,把1929年时已存在的体育馆、科学馆(现为“健雄院”)完全重合在一起,再看化学教室的原址范围,可以确认其在今天东南大学校园建筑“金陵院”(现为一座工字型建筑)建筑的西半部分位置上。
根据上述研究,化学教室原址范围与“金陵院”的西侧半部分大部分重合。“金陵院”南侧和西侧的草坪也有一多半位于历史上的化学教室范围内。实地定位和航拍历史照片的记录完全一致。定位工作据此有了初步的结论。
但是,这一定位结果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金陵院”建筑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1936年开始建设,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建好,原先的名称是“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牙症医院”。换言之,就在1937年的时候这个建筑和化学教室曾经并存过,那么又怎么会有重合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询杨廷宝的原设计图(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牙症医院”,并不是一座工字型的建筑,而只有东半部分,是一座“T”字型的建筑。
根据抗战胜利后,《牙医季刊》对“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牙症医院”介绍之中附带的建筑平面图(《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牙科复员计划》,《牙医季刊》1947年第2卷,第40页),可知该建筑最初确实是按照杨廷宝的设计,建造成为了一座“T”字型的建筑。
这些史料的发现,终于解决了此前的悬疑。综上可知,化学教室原址范围和今天的“金陵院”重合的部分,即扩建的西半部分。这处今天包括金陵院建筑和一部分草坪的范围,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处的原址。2014年5月7日,青奥会倒计时一百天前夕,“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旧址纪念碑”在东南大学“金陵院”西畔草坪落成,成为南京与奥林匹克渊源的一份独特纪念。这座纪念碑的问世,也把历史留给即将举办青奥会的南京的这段城市记忆,永远记录在南京的土地上。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胡卓然)
(转自东南大学报1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