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5日,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东南大学校园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九十年前的这个七月之初,来自全国体育界的代表六十六人,在国立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汇聚到了一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中国国家奥委会终于得以成立。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在成立大会上从代表们之中选举出九名董事,进而组成领导机构的这一事件,最终标志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正式诞生。
1924年7月7日,《申报》刊登的新闻《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成立》,第一时间报道了此前7月5日全国性体育组织在东南大学诞生的历史细节。根据新闻的介绍,“全国体育会”七月五日下午四时在东南大学化学教室继续召开成立会议。张伯苓担任会议主席,沈嗣良担任会议书记(注:记录员)。这一次的会议上,代表们经讨论,通过了关于选举领导机构的决议:“组织董事评议二部、由董事部聘请执行总干事一人、主持会务、评议由各区所选出之代表五人组织之、董事由评议部选出之、其资格不限于体育专家,凡国内名流、热心体育者、均得被选为董事……执行董事,由各区代表选举九人。任期三年,每年改选三分之一……本届因评议部尚未产出、董事暂由到会代表选举之。”
随后,代表们又通过了董事的选举办法:“选举董事、先由五区各推代表一人、组一临时提名委员会,提出董事十余人,然后由各代表票选九人”。按这个选举办法,代表们最后选举“张伯苓、郭秉文、陈时、聂云台、方小川(笔者注:应为筱川,即方克刚)、沈嗣良、郝伯阳、卢炜昌、穆藕初等九人为董事”。依据1925年10月,张伯苓在呈报给北洋政府内务部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备案登记申请(该档案现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附录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记录》,九名董事的得票数分别为:张伯苓(三十三票)、郭秉文(三十一票)、陈时(二十九票)、卢炜昌(二十三票)、聂云台(二十二票)、郝伯阳(二十二票)、沈嗣良(十八票)、方克刚(十四票)、穆藕初(十二票)。
在组成董事部的九名董事选举产生之后,担任会议主席的张伯苓随即发言宣布:“董事既已产出、我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即为正式成立”。这一穿越历史的声音,宣告了在全国性体育组织的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之后,中国人自此有了自己的国家奥委会。
这一篇新闻还报道了董事部的九名董事当晚在东南大学里首次开会,洽谈商议会务的细节:“五日晚九时,在教育改进社事务所开会一次,洽商种种,对于会名,亦作一度之讨论,各董事均主张用‘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九字,至于执行总干事一席,董事部拟请圣约翰大学体育主任沈嗣良先生担任,会中经费、各董事均愿竭力设法”。
7月5日当晚的这次会议之后,依据历史记录判断,董事部又在东南大学开过会议,将组织的名称最终定了下来。仅九天之后,1924年7月14日出刊的《申报》副刊《教育与人生》第39期的头版就已宣布:“筹备一年,轰动全国的体育总机关,已于中华民国十三年七月五日,在南京东南大学产生了”。而根据这一份报道,该组织的名称随后又被正式确认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协进会”在当时常常代替“联合会”、“协会”等作为组织的名称使用。在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的那个时期,国内即有工界协进会、农业协进会、教育协进会等有影响力的组织,有学生联合组织也称“同学协进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于南京东南大学之后,于1924年的当年发布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于国内外体育工作之范围》(全文见中国体育史学会河北分会1988年编《近代中国体育法规》,第32页)。《范围》里“国际关系”上的第一条即:“奥伦匹克运动会会员”(奥伦匹克是当时对于奥林匹克的一种音译)。而“国内工作”的职责里有“选择中华代表参加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也属于当时国内对奥运会的通用名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范围”,可以想见也是7月5日在东南大学选举出的领导机构主持制订出的。他们堪称是中国奥运梦的拓荒人。
而当我们回过头,走近这九十年前的风云际会时,可以发现九十年前的7月初,在东南大学里聚在一起、并且被从代表们之中选举出九名董事,在1924年确实都已经是历史的风云人物——张伯苓,中国奥运先驱,最早公开提出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知名人士,此前1919年创建了南开大学,有“南开之父”的美誉;郭秉文,当时国内最著名的教育家、体育活动家之一,中国人里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1923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世界教育会副主席兼亚洲分会主席,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陈时,湖北省著名教育家,时任武昌中华大学(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校长;聂云台,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之一,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方克刚,字筱川,湖南省著名教育家,时任妙高峰中学校长;沈嗣良,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郝伯阳,著名体育活动家,此前曾任江苏省参加远东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卢炜昌,著名的上海精武体育会创办人之一;穆藕初,著名企业家,曾担任国立东南大学的校董。
他们的名字,穿过历史的烟云依然熠熠生辉。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道路,就始于九十年前的这一场风云际会。中国体育史,将永远铭记九十年前汇聚在东南大学校园的这一群精英。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胡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