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成立两年不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医学院迁到成都。丁家桥87号自此被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践踏。1945年,抗战胜利后,丁家桥87号的校园内一片欢腾,那里的附属医院,迎来了它的新一任院长—阴毓璋教授。
抗战爆发后,阴毓璋赴成都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主任。1945年,他正式出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时年42岁。借着抗战胜利后中国人的信心与国民政府的支持,中央大学医学院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丁家桥87号,一块弹丸之地,涌现出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医学名家和教育大家,如我们所熟知的康锡荣、郭绍周、姜泗长、张致一、王世真、丁光生、王士雯、张涤生、牟善初等,他们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以及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期间,阴毓璋也尽力发挥着自己的光芒。他在美国《国际外科杂志》发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肌腺瘤在病源、病理方面不是一个病症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均受到当时国外妇产科学者的重视。
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败退,中央大学医学院迅速被军队接管,丁家桥87号,这个精致的校园,在短短的十年间几易校名: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五军医大学、第六军医大学。一大批著名的医学专家也因为国家和军队的部署被分配至各地,散落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时间,丁家桥87号,这个大师们曾经工作的校园,开始慢慢走下坡路。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阴毓璋开始致力于“产科血不凝结性产后大出血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羊水栓塞”和“产科低纤维蛋白原症”致死原因的新见解,首倡使用冻干的纤维蛋白原抢救血不凝结性产后大出血,被很多著作广为引用。从此,大大降低了产后大出血的死亡率。
“文革”开始后,阴毓璋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批斗。1968年,由于受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特务冤案的牵连,被隔离审查,强迫劳动,使他原有的心脏病大为恶化,却不准他吃药治疗,以致他于1968年12月3日清晨在劳动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位救人一生的医学家竟然未得到任何抢救而死亡,终年65岁。
阴毓璋和阴东平两代人,见证了整个丁家桥87号的变迁史。一个家族的命运与一个校园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历史的巧合,或是历史刻意的安排?沧桑的丁家桥87号,如今的东南大学医学院,虽然早已没了以往的风光,但是,在历史的车轮下,曾经的它,有过肥沃的土壤,撒下了一批种子,破土发芽,并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