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常州校友会副秘书长葛维克校友推荐)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3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3000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仅代表个人观点。作者为东大00级学生,文章写于2006年冬天。) 

    2006年,冬天。前几天坐在床上把阿来的《尘埃落定》又看了一遍,平平的又生出几分惆怅和感动。望着窗外黑黑的光光的树枝,想想这应该是我在南京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吧?工作定了之后,突然开始留念了这个城市,毕竟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六年多了,一天晚上经过天桥的时候,无意向桥下望了一下,发现车灯和路灯灯光编织出的南京竟然如此的可爱。
   我开始在校园里游走,试图寻找我以前的影子,发现虽然自己在东大生活学习了6年,但自己对她却是如此的陌生,六年啊,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长大到踏入社会,也许很多人认为学校压榨了自己很多,但事实上你如果想想自己这几年如果不在东南大学,你自己现在的处境会是怎样呢?
看着校园里陌生的建筑和匆忙的行人,冬天特有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印在水泥路上,心中感慨万千,赶快冲动的把学校的影子记录下来,整理成东南大学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记录我的成长。
    是为序。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一——大礼堂

你踞守着东大百年的基业 屹立
你见证着东大百年的发展 沧桑
你凝视着东大百年的人物 风云
你记载着东大百年的历史 变化

     大礼堂的历史没有100年,但确是东大校园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去过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大小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而大礼堂,则是东南大学的镇校之宝,可以代表东大的形象出现在任何场所。而正是因为大礼堂的存在,南大一直未敢自居中央大学后身。

    大礼堂位于学校正中,坐北朝南,灰色的正身,绿色的屋顶,东西各伸出两翼,为礼东礼西。礼东下为春晖堂。2002年之前礼堂前为大花坛,校车经常停放在周围的道路上,后校庆时将花坛拆掉改建成水池。礼堂内有三层,立体结构,可纳两千余人。舞台面积甚大,可作讲座讲台,亦可举行大型晚会。无数名家在讲台上做过演讲,我也是无数次做在台下聆听大师的智慧。古老的大礼堂容纳了前期文化的精髓,也吸取了现在文明的精华。即使是单单的坐在里面,也会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礼堂前留影想必是每位东大学子都要做的事情。在图书馆二楼的报刊栏里可以看到一张黑白的毕业照,民国多少年的,那是我们的前辈,身后的大礼堂当时还很年轻。而照片上的人,也许现在大多不在世上了吧?每年的六月份水池前都会搭好架子,然后不同的人在架子上留下他们在东大最后的表情。而大礼堂,则依旧驻守在这里。
    礼堂前的喷泉是02年百年校庆时而建,正八边形,中间为一大喷泉,周围围着八个小的。喷水从早到晚,生生不息。偶尔停止的时候,水池静如一面大镜子,不禁让人想起“心如止水”,风起的时候便是“吹皱一池春水”,给大礼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走在大礼堂的周围,有时不禁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些事情,跟学校有关的,跟学校无关的。我们的前辈建造了这样的一座礼堂,也许没有想到许多年后,有许多事情会在这里发生。若干年后,我们离开这个校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大礼堂,依旧屹立在玄武湖畔,紫金山脚。在她周围,又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二——曾经的浦口 

    这是让我心痛的地方,虽然现在依旧挂在东南大学的名下,但是我知道,我已经不属于这块土地了。
     浦口又称桃园,至于算不算上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这里远离喧嚣的都市,2000年我从农村来到浦口,这里在我眼中就是都市,而对于在大城市呆惯了的同学,这也许是他们的农村。
    浦口校区于89年开始使用,06年夏天所有的人搬至九龙湖,共用了17年。我于00-02在这边学习了两年,刚进浦口的时候文昌院还在装修中,而图书馆则还在规划中。当时我住在桃园一舍,后来改成了女生宿舍,操场也是煤渣的。待到02年搬到本部的时候操场变成了塑胶,图书馆也落成投入使用,胳膊粗的小树也长成小腿粗了……
    其实看过浦口规划图的同学都知道,浦口现在的规模大概只有规划的一半多,在金工实习的 那片山则是二期的学生宿舍,至于以后能不能成为宿舍我们无法考究。浦口还是很大的,一次无聊的时候爬上了文昌后面的山坡,远眺,能发现延脉的山上有一道围墙,曲曲折折,应该是所谓的界线吧?
    我到东大的时候已经把东边的校区买了过来,两个校区中间的那条小路人气极旺,其实原来是被称作“中英街”的,是两个学校斗气的结果。路正名火炬路,两边饭馆无数,菜很便宜,饭则是不要钱,以致于有的同学在饭馆里包饭,一个月也就200多一点吧?现在那条路整改成柏油道了,也没有人有兴致去上面逛了……
    浦口是要做早操的,每天6点多熟悉的音乐准时响起,期间换了一个,不过感觉是很动听的,全校性的广播至尽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现在依旧记得桃园一舍二单元314房间的电话号码8845335,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附:浦口的建筑和回忆

成贤楼:从楼体上很容易看出这是最老的教学楼,基本上没有多媒体。朝南的房间很小,很多英语课在那边上。晚上4楼的小房间灯光一直不好,于是有谣言说那边闹……五楼是电教中心,偶尔看数学教学或者爱国教育电影,还看过世界杯。
华罗庚馆:有浦口的标志建筑——水塔,一楼是会堂,可以举办讲座或者表演。二楼一开始是大大的自习室,新图书馆建成后一直空着,现在改为教室了。三楼是教室,更大的作用是成贤和金坛的通道,上午第二节课后经常出现人流高峰。四楼有一个公共机房,可以把自己的机子放进去统一管理,旁边还有一个房间貌似舞蹈房,经常有美女在练习。馆后是一片大草地,早晨很多人在读英语,中午有很多情侣在休息(天气好的话)。
金坛院:一楼原来是图书馆,墙壁上有老顾的题词。多媒体教室比较多。
物理实验楼:印象比较清楚的是四楼是个大机房,还分区呢。有很多机子,最开始的C++就是在那里学习的。二楼和三楼做物理实验,一楼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楼里因为有实验器材基本上所有的窗户都拉着窗帘,晚上的时候阴森森的。
文昌院:继续继承了浦口教学楼四合院的风格,建成较晚,也是比较新,一楼有几个比较大的教室,可以做讲座或者放“英文剧场”,一块钱就能看两场了,经济实惠,周末好去处。文昌院旁边有个水坑,里面水草很旺盛,我哥们还在里面钓过龙虾。
真知馆:内有真知堂,也是适合做晚会的地方。一楼基本是浦口校区最高领导的办公地点。二楼和三楼是做电类实验的,四楼是公共机房,大一的时候经常有人排长队等着上机,当时还要买机票。新图书馆开放后人气骤减……
大操场:校运会时最热闹,校庆的时候换成塑胶,当时已经是夏天了,草皮表明温度很热,基本上没怎么玩。只是记得世界杯的时候中国第一场输给哥斯达黎加,很多哥们到操场上踢球发泄。
篮球场:8舍门口有一块,很大。3舍旁边也有一块,3个场子。还有一个就是食堂旁边的了,有两块。我是一舍的,所以一般都到食堂旁边玩,玩到很晚,看着很多同学吃饭洗澡从旁边经过,也有人吃过饭驻足观看。浦口食堂有个大叔篮球玩的很好,偶尔跟我们玩玩,很吸引目光。
体育馆:日本人捐的,据说是按照90北京亚运会的标准建的,偶尔下雨天的体育课在里面上。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一的时候李阳在里面讲座,骗了不少人去买他的书。
图书馆:很PP的说,可惜我只用了半年,快考试的时候一大早就有人HOLD准备自习,因为有空调。一楼的书都是新的,口水啊……跟本部一开始的那个图书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宿舍:老一点的是一舍、四舍和七舍,其他的都是后建的。每天要熄灯,考试复习的时候可以延迟。后来线路改造了解决不少问题,依然记得大一夏天大家不满学校过早熄灯,站在走廊里敲脸盆大叫。后来二舍的人累了声音小了,一舍攻击二舍,二舍马上组织力量反攻,后来四舍的女生也放下淑女的架子,加入了声势浩大的群骂中……年轻,就是有活力!
琐碎:
8舍旁的修鞋摊,那个老师傅什么都会修。鞋子、篮球、钢笔啥的,还收废纸!
建行旁的理发店,一对夫妇开的,手艺不错,价钱又公道。
别克专卖店,经常打半折。
金工实习工厂,在校最西边,几座楼孤独的坐落在那里,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机器。在往西边是一个大大的水洼,不知道多少人见过?
成贤楼后面的野草地,其实是个操场。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人去,后来图书馆落成,主操场在修建,人气见长……
后山,预期的宿舍区。基本上没开发,也没见人上去过,上去了能干啥呢?
十舍旁边的桃树林,这才是真正的桃园,环境很好,情侣爱去的地方,现在是一座高楼。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三——体育馆

     体育馆实际上是东大历史最久远的建筑了。最早在浦口机房上网的时候看到关于体育馆的介绍,印象最深的是诗人泰戈尔曾经在里面做过演讲,那个时候泰戈尔在我心目中就像现在李宇春在某些人心里的地位差不多。后来在图书馆借了本泰戈尔诗集,书的最后记录着泰戈尔的生平,我仔细的寻找着。果然泰戈尔曾经在中国呆过半年,而且书上明确注明了某天某月某日下午在中央大学体育馆做讲座。这个发现让我更加兴奋不已,可能是觉得学校没有浮夸吧,也更加想去体育馆看看了。
    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虽然在图片上看过很多次,但现实的体育馆更能给人一种沧桑而又活力的感觉。现在的体育馆与80年前的体育馆也就外表一样了,里面肯定发生过很多变化,介绍中说刚建成的时候还有游泳池,然后根据体育馆外边有台阶我们可以想象以前体育馆的样子——一楼是游泳池,可以游泳。二楼……二楼是什么样子呢?泰戈尔是怎么做的演讲呢?我曾经无数次的在二楼独自的寻找着,走着,想着哪一块地板是泰戈尔曾经站在上面讲演的呢?
    校庆的时候体育馆也是大大的装修一番,现在的体育馆一楼是体育系的办公地点,还有健身房和器材室,二楼完全开放,可以打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虽然年岁久远,但体育馆依旧耐用。记得某年的残疾人乒乓球比赛就是在二楼举办的。
    我曾经去过很多体育馆,大多是90年后的,现代化气息很浓,器械很牛,座位很多。但我们的老体育馆,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依然矗立在东大的这片土地上。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健身运动场所了,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神,代表了东南大学拼搏不止的精神。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四——校东

 

    校东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这是仅次于沙塘园的一个比较老的宿舍群,提到校东,我更愿意把11、12、13、14和老六舍做为校东的成员,而新建的文昌八九舍,与本文无关。
    校东的宿舍年代久远,大二的时候出去玩结识一90年代初在东大读书的校友,他无不感慨的说,那个时候东大的本科生宿舍在全国看来就是不好了,十年过去了,样子还是那个样子……当时还住在浦口,不由对本部的宿舍产生的抵触和害怕心理。后来大二快结束的时候要安排本部的宿舍了,果然是8个人一间!但也没办法啊,不过听说自己要住12舍,而13舍是女生宿舍,不禁窃喜。等到了本部之后才发现上当了……说实在的,我现在也想不通为什么把女生宿舍单独命名为13舍,难道14舍是后建的?
    身居12舍,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拥挤,习惯了也就好了,而且发现了人多的乐趣,比如说组建局域网不需要很长的网线、晚上的卧谈会更热闹……时每个房间的保险丝都是2安培,加上大家穷买不起笔记本和液晶,所以最多只能开一台电脑。有的时候实在手痒开两台或者有人烧水,然后就……换一根保险丝5元,听说现在降价了,1元一根。两年因保险丝共贡献了近200元,直到毕业才恍然大悟,用两百完全可以贿赂一下保险丝换根20安的了!还省那么多事!
    人多个人空间也少了,衣服书什么的都占地方。人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后来有人总结出“四套储存法”,即身上穿一套,外面晾一套,窗头挂一套,床下箱子塞一套,这样衣服的空间就解决了,两年也就这么过来了。一个宿舍两张大桌子,基本被电脑占了,每个人只能分一个抽屉,挂上锁还能放点贵重的物品,其实小偷进来也偷不走什么东东,有的时候因为宿舍乱我自己的东西都找不到呢。在12舍居住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打扫卫生,也不用叠被子,而且管理员阿姨态度很好,一般检查卫生在门口一站,一望,打个80分,这一点比浦口好多了。楼内有个保洁员,一个精神很好的老头子,对人很和善。每次在楼道打扫卫生的时候都会顺便帮宿舍打扫一下,我们的易拉罐塑料瓶什么的也都愿意给他,不知道现在他是不是还在那里呢?
    校东的美食经济实惠量又足,现在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美食也退出了校东的舞台,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家肉饼店,实在美味,生意不错,但不知为什么就不来了,还有女生楼下的炒饭,每次都要排队,给的很多,价钱又公道,现在也没有了,真是令人难忘。即便是现在我晚饭也经常去校东解决,一般吃天桥下面的肉夹馍,还有一对老夫妇的鸭血粉丝汤和面条也很好吃。相比之下,沙塘园和西区的同学就没那么好的口福了……
    东区有一个操场,为小营操场。貌似无人管理,有个足球场,也是本部唯一可以踢球的地方,本人不喜欢足球,所以没去过几次,早晨到是周围居住的教师家属在那边锻炼。一边的单杠双杠也只是晒被子的时候能够想到,操场边上的貌似是博士宿舍。
    在13舍后面是15舍,住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再往后是游泳池。在研一的暑假我曾经办了张卡去学游泳,后来发现喝了很多水之后还是没学会,长啸天溺我也,再也没有去过。其实那边的条件还是很差的,估计只有天气非常非常热,LZH太阳宫装不下人,才会有人想起这里。
    在02年的时候文昌研究生宿舍开始启用,同时启用的是下面的兰园餐厅。文昌八九舍结构复杂,有几次我在里面转来转去都迷路了。兰园食堂旁边是个教工之家,没去过,据说可以打乒乓球和桌球,下面是个大车库,停放了很多自行车,03年夏天那场大雨过后所有的自行车都泡在里面半个月。
    06年暑假大部分人搬到了九龙湖,不知道住在11、12、13、14舍的同学们是不是宽敞了一点?其实不管成园兰园还是群英荟萃,宿舍级别很高档,但是走廊里冷冷清清,对面宿舍的人还都不认识。相比之下,在12舍居住的时候是那么的热闹,夏天的时候没有浴室和喷头,一起到厕所装一盆水从头浇下来……那种感觉以后还会有么?在校东住过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五——中心楼
 
    中心楼是东大校园里最没有名气的一座楼,我曾经寻找过中心楼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关于它的介绍,甚至连这个楼的命名都没有特色。做简历的时候我问别人——“中心楼”怎么翻译呢?Zhongxin Building or The Centre Building ?相比之下,什么健雄院、南高院、金陵院、李文正楼、五五楼这些名字就很牛了,而且通过名字都能讲叙自己院系的一段历史和故事,就连教学楼还有中山、前工的好名字呢,这样一来,中心楼就更显的默默无闻了。
    中心楼位于大礼堂的正后方,一座方方正正的楼,水泥色的。共六层,其实是有七层和八层的,开始有人跟我说中心楼有七楼和八楼的时候我以为开玩笑,那天我在六楼摸索着爬上去了,不禁汗颜,自己到本部后就在这座楼里做实验、上机,竟然没有发现。以前外面有台阶可以直接上二楼的,中心楼的北面是一片水泥篮球场。后来造李文正楼的时候北门就关了,外面的楼梯也拆了,再后来,就成了这个样子。中心楼在大礼堂、出版社楼和文正楼的影射下,愈显得那么的微小。
    说到中心楼里驻扎的院系,可谓五花八门。不在里面的人可能只能说出计算机和自控系,顶多加个仪科。其实像经管和材料在这边也有分支,生医系也曾经在一楼驻扎过,随着材料和计算机经管院的搬迁,中心楼显得很空荡。主力军自动化学院占据了大壁楼层,还有很多房间是空的。
    中心楼二楼有个大机房,在以前PC机不普及的时候人气很旺。后来就不行了,偶尔哪门课程需要上机实验会有人来,现在貌似基本没有人来,只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级考试会在这边进行。机房前是一片空地,原来是从二楼上来的“大堂”,现在台阶没有了,只能做一片空地了,摆了张乒乓球桌,经常有人在玩,据我本人考证,这是所有校内实验楼内最适合打乒乓的地方。
    进实验室后,每天都要来这座破旧的楼了,也对这座楼更加熟悉。一楼一入口常年坐着看门的,呆坐在桌子后面。左手是计算机的宣传栏,有一张图片,一个圆柱上有一圆平台,上面放一个打开的笔记本,大概意味信息时代,计算机地位至上。每次出中心楼都能看到这张宣传画,看着看着就觉得像一个打开盖子的马桶……
    右手边有一个电梯,我一直以为是坏的,其实是可以用的,六楼的朋友不妨试试。但基本上是被保洁员占用了,每次看到电梯门打开的时候,里面必有一个到三个垃圾桶。楼内灯光昏暗,厕所里基本灯都作废。我们实验室偏偏又靠近厕所,今年暑假一天晚上我一开门发现一个女的穿了一身白衣服站在我们实验室门口,偏偏刚看了恐怖片,吓个半死。后来想想推测那个穿白连衣裙的女孩子可能在厕所门口等里面的朋友……
    有次我跟朋友说,东大校园估计再也不能造楼房了,如果要造的话,必先拆,要拆的话肯定先拆中心楼。默默的中心楼,不知道还能在这座校园里发多少热……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六——中央大道

 
    没有人不会在这条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这条道路要比大礼堂的历史还要悠久。有的人匆匆的赶着去上课,有的人悠闲的在上面散步,有的人穿着博士服欢快在上面跳着,有的人为自己的学业沉重的在上面踱步。小孩子们欢乐在在上面追逐,老人们拄着拐杖在上面慢慢行走,情侣们牵着手在上面留下爱情的甜蜜,学者们在上面留下智慧的思考。
    入东南大学校门,映入你眼里的也许是雄伟的大礼堂,也许是激情的喷泉,也许是鲜红的横幅,但是很少人能看到的是这条宽宽的大道。从旁边的牌子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条路的名字叫做中央大道。路的起点是校门,终点是喷泉,长约百米,宽有10米,两边的树木枝叶茂盛,为这条路增色不少。一路走过去,路的东边是中山院,草坪(大鼎)和中大院,路的西边是五四楼、新老图书馆。路的上方经常挂上各种各样的横幅,重要性从校门到礼堂依次递减,所以门口的一般是什么“欢迎新同学”之类的。到了节日的时候路的两边会摆上各种颜色的花盆,使得这条路变的五颜六色。行人驻足观看,看的也是花儿,很少人关心脚下的这条路。
    南大也有一条中央大道,是从他们校门到教学楼,短短的几十米,没东大这么大气。从风水学上讲,这个学校的“脉”不够长,所以古代皇帝修建皇宫,从门口到大殿要有好远的路,而并非为了“圆环套圆环”好玩。这也可以解析为什么同样是从学校门口往里看或者往里走,东大要比南大有底气的多的原因。读懂一个学校从读懂一条路开始。
    当你完成了在东大的学业后,当你穿上期待已久的学位服,不妨慢慢的重新仔细的走一遍这条大道,这条由东大百年累积的文化和智慧铺垫的大道。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七——天桥

 
    南京的天桥越来越少了,印象里除了校东的天桥还有就是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前十字口的天桥了。相信不久那边的也会被地下通道所代替,而学校周围的这座天桥,存活的时间会更久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桥,桥身都是水泥浇注的,可以判断出桥的年代应该不近。当只有校东宿舍区的时候,校东的学生要来教学区上课,必须要经过天桥。以前学府路没有修好的时候,在前工院前面、小邮局旁边还有一个东校门,下了天桥走几十米就到了,所以天桥的架构给东区的同学上课带来很大方便。
    天桥上每天人来人往,大多匆匆而过,很少有人愿意驻留。那些不法商贩也到这里来摆摊,当然所谓的“不法商贩”是对政府而言,不到迫不得已谁也不会愿意来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卖鞋垫的老奶奶,有的时候还卖鸡毛毽子,从她的举止和衣着上可以看出应该年轻时候是个高雅之人,晚年却沦落到这种地步(也可能是个人爱好),真是世事难料啊,我买过几次鞋垫,大部分是加工的,也有人工纳的,说实在质量一般,但比超市便宜的多。另外还有卖文具的,卖鞋子的,卖旧书的,买剥米花的,五花八门,伴着孤独的天桥度过了一段时光。
    晚上的时候从天桥上经过不妨看一下桥下的风景,桥下的那条路在01到02年对路边修整美化了一番,风景还算很好的,晚上在灯光的照耀下,也能从喧哗的闹市中寻找了一处静地。从桥上看去,南边直通夫子庙方向,视线被高高的楼厦挡住,是繁华的一面。背面的路尽头是一座雄壮的建筑,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用的,猜想是省政府的吧?风水不错!
    也不知道这座天桥有没有名字,在我的印象里一般桥都是有名字的,而天桥则是用他所在的地方来命名。那这座天桥可以叫做东大天桥了?没有人这样喊过,也许许多年后的时候,当别人问起东南大学的方位时,有人潇洒的告诉他——找到南京唯一的天桥,就能找到东大了。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八——东南院
 
    处于东南大学的东南角,故取名东南院。不知学校是无意这样命名的还是把这座教学楼的地位看得很重,因为竟能跟学校的校名一样。应该是前者吧,因为东南院重建的时候这个学校还是被称做南京工学院的,但是历史上是被叫过东南大学的。
    看一下学校各个角落的建筑布局其实很有意思的,东南角的是东南院,西北角的梅庵,东北的是金陵院,西南的是……姑且认为是动力楼或者校友会堂好了,因为学校没有西南的角。每个系各占据一方土地,其实东南院原来也是建筑系的地盘,那东大校园四个角落可谓被四个牛系(法学院、电子、艺术、动力)占据了,大礼堂坐镇正中,无线电的健雄院和机械系的南高院分列两翼,计算机和自控的中心楼压镇后方。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布局,看来我们的前辈在规划校园的时候煞费苦心啊。
    现在的东南院是一座只有三层的教学楼,本部的教学楼共三座,为中山、东南、前工。中山比较现代,被安排到校门口,进门右侧即可见到。前工比较霸气,倚成贤街而立。剩下的东南院实在没什么特色,而且只有三层,但是我考研的时候在这边上过通宵,印象很深,故把它拿出来怀念一下,此为后话。
    东南院共3层,一楼是4个大教室,南北各两个,上大课用。二楼是6个小教室,上小课用。三楼……三楼是个神秘的地方,原来貌似是软件学院的机放,建筑系的长期教室。还有一个工培中心公共机房,03年非典的时候那里相当的热闹,网吧都停业了,于是大家都到这里来了。一楼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是素质文化中心的根据地,平时不起眼,等到举办名人讲座的时候就热闹了,那次席慕容来的时候,排队的从东南院排到了前工院。东南院的结构是浦口很常见但本部不多见的四合院结构,中间的镂空有一棵好象叫做铁树的树。
    今年的暑假东南院大大的装修一番,再踏进的时候,发现现代化了很多,所有的教室都是防盗门,也清新了很多。但是却没有什么人了,除了上课教室就不开放了。我在二楼转的时候,看到我曾经努力复习考研的教室如今都大门紧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现在的通宵教室改在了中山院一楼吧?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大水杯,熟悉的厚厚的书,也没几天就要考研了,天道酬勤!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九——大鼎周围草坪

 
    我避开阳光,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悠远绵长的绿,无边无际的绿——摘自某人博客。
其实本部校门右侧的大草坪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出现——
场景一:初夏,雨后的阳光照射着大地。草地上,一片绿色,小草的叶子上还挂这晶莹的水珠。上升的水气在阳关的照耀下把校园置于袅袅中,而草坪上的绿色在雾气中更显得娇翠。
场景二:秋天的午后,微黄的树叶铺在草地上,薄薄的一层,貌似给绿草盖的一层被子,时小草尚未完全枯黄。一大片绿与黄的完美结合,冲击你的视觉。
    以前曾经听音乐,厌倦了现代歌手的萧废,喜欢听一些轻音乐。什么《野人花园》、《天籁物语》之类的,的确能陶冶自我的情操。曾经我想着置身于这片草地,耳边再听一下优美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也许是真正的人间仙境?
    一次从前工院四楼的平台看下去,感受到这片草坪的美丽,四四方方,周围的高树和小路勾勒出草坪的轮廓,中间的大鼎更是景上填色。看得时间越久越是觉得漂亮,尤其是大鼎的摆放。02年校庆的时候国家教委送给了原中央大学分出去的几个学校各几个大鼎,在河海、南大、南林、南农等学校都能看到同样的鼎,然而摆放的地方却是各不相同。有的学校是放在广场,周围无一物,大鼎形影相吊,如此太俗;有的学校则是大修花坛,百花围绕着大鼎,如此太媚。在东大,上面的两个问题很好的被解决了,鼎处于前工院、中山院和中大院之中,三院各有一条路伸向鼎,而鼎的周围则是宽广的草坪,大气而靓立,实属点睛之笔。
难得在闹市区有这么大块的草坪,当你习惯了学习和工作的忙碌的时候,不妨在这里驻足片刻,也许你会收获很多意外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十——成贤街

    有文化的街!第一次听到本部有这么一条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这样。后来去本部的时候见到的时候不仅赞叹喧哗的都市竟然有如此悠闲的街道,在南京看到的要么是喧哗的大道,要么是污水乱流的街区小路,成贤街正好完美的介于两者之间,生气而不乏幽静,生活而不乏感性。

    一二九的纪念刚刚过,而红色小说《青春之歌》记述的正是这段历史,书的一开始就写的北京的学生上街游行,接着在全国各地方高校也发生了学生上街游行事件。南京的中央大学学生也响应了!于是他们便从成贤街走出了南京游行的第一步……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成贤街记录这段历史,世人也知道了南京著名高校旁边的这条街。
    建筑易塌,树木易折,惟独街道不会消逝,所以越是不值得我们关注的越存活久远。很多年后,当我们再回到东大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在成贤街上走走,感受一下这条路的历史,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是路影响了学校还是学校造就了路? 

后记:

    很早前就想写这么一篇文字了,也在心里打了无数次草稿。待到真正写的时候却把不住笔锋,稀稀拉拉写了大半个星期,后面的越写越没劲,最后草草结尾。但毕竟还是记录下了自己的一些生活和感触,再见,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