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60华诞临近之际,东南大学北京校友会动力电气分会组织部分在京校友,于9月20日上午,在华北电科院进行座谈。参会校友有:王凡、尹卫方、武海、米子德、仇晓智、冯健、王玉山、徐晓春、王健山、金生祥、谷小兵、李俊峰等。座谈会由动力电气分会秘书长王玉山主持。
王凡会长首先给大家介绍了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状以及学院60年系庆系列庆典活动的筹备情况。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朱小良书记因临时安排不开未能到会。尽管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参会校友依然积极畅谈,谏言献策,气氛十分热烈。
校友们结合自身成长过程以及对众多毕业校友的了解,感受到在有历史有传承的母校,经过严谨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踏实肯干、专注于研发、偏重于走技术路线。
就动力电气专业学生来看,毕业以后改行的比例近半,所以在校教育除专业技能外,应适当增加一些素质教育、通式教育。让学生在校不仅获得专业知识,还应该拓展个人发展的野心(远大志向),提升创新活力,实现思想再造。
在影响力方面,学校应该着眼于全国而不仅仅是区域优势,需要从招生名额和就业去向加以引导。在国电某研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校友讲到,旗下百十号人的研发队伍中无一学弟学妹,令人感到无奈。
学校影响力,还取决于学科带头人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以及在大平台上对资源优势的整合利用。有校友在做环保科研时,同时和母校及临省名校有过合作,虽然两校基础相当,但通过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他校的资源优势明显处于领先。
影响力和生命力还在于自身水平的修炼提升,长期奔走于中美间的校友对比美国名校,人家并不热衷于做大扩招,而是专心做好本行。
学校是培养人才、做学问的地方。教授不在多、不在名,在于专业领域内的总结,在于创新的思想,在于对学生思路的引领。名教授应该是个思想家,不推崇当个企业家。
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必追求高大上的虚名,找准自身长处和短处,把握好定位,守住最基本的工科优秀生的培养,成为国内顶尖技术人员的摇篮。重拾自信,把握机遇稳步发展,在核电专业有所行动。
校友们都有着浓厚的母校情节和动力楼记忆。学长乐道于对老南工的自豪,对新校名新院名会有重新体会的过程。
校友们表示,只要回到南京,都会抽空回动力楼走一走看一看。靠昔日同窗相伴,也许了解片面、也许感觉苍凉,割舍不断的是关切和牵挂,回望这求学追梦的老地方。
校友们建议,学院应建立日常外联平台,校友返校时有专人引领介绍,增进相互了解。资源整合互补,更会相得益彰。
校友们行业不同、岗位有别、但愿望一致:尽心尽力回报,感恩感谢培养。
(北京校友会动力电气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