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二年,陶哲甫出生于南京,之后随父母迁居上海长大。一九四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因战争影响,后转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于一九四七年迁回南京后毕业。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陶哲甫已身在南洋的缅甸。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陶哲甫一直漂泊海外。但无论身在何处,陶哲甫的心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从建国初期协助农业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到改革开放为祖国建设工程出资出力,再到为内地现代化城市规划四处奔走,陶哲甫坦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难舍的中华情,难弃的中国根......
偶然机会:归国传授关键技术
1956年,在中国内地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政策,鼓励海外侨胞回国效劳。彼时,陶哲甫任职缅甸仰光旗通汽车拖拉机进出口贸易公司工程师。恰逢农业部计划自主研发拖拉机,向海外购置机器以作研究。当时,陶哲甫所在公司亦参与其中,双方在北京商谈购置机器细节部分意见不一致。而陶哲甫是公司里仅有的中国人,公司于是派他出面协调。这是建国之后,他与祖国内地的第一次接触,他兴奋无比。
在陶哲甫对产品做了详细介绍后,农业部认购了3000部拖拉机,并邀请他回国传授技术。于是,他回国帮助培养拖拉机机务人员,编译那时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拖拉机机械技术资料,并深入到各省拖拉机站,实施指导工作,解决技术问题,为国产拖拉机工业模式的选择,奠定良好基础。在陶哲甫的协助下,农业部将这些拖拉机和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地。
鉴于陶哲甫的贡献,农业部专门写了感谢信并欲支付额外报酬给他。陶哲甫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祖国做事我很高兴。」他只提出了一个请求,即是将已被分配的祖坟土地赎回,以便往后每年都能带覑一家老少回乡拜祖。
完成任务后,陶哲甫再次回到缅甸与其兄长陶欣伯经营贸易公司,发展海运事业。尽管身在异乡,但在经历了短暂的一年回国时光后,他想要再为祖国做点事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无时无刻不在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一等便是二十年。
响应号召:建神州第一高楼
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有一天,陶哲甫在香港巧遇阔别多年的时任中旅负责人方远谋。听他说,「内地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正号召你们这些华侨回去支持建设呢。」这句话再次点燃了陶哲甫和兄长一腔热血,当时便与方远谋去拜访了正在香港访问的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卢绪章开门见山地对他说,「现在华侨回国踊跃,我们急需接待海外旅游及投资外宾的星级旅馆,你们回来造个旅馆吧!」彼时,陶哲甫已有在新加坡建旅馆的经验。
时隔二十年,可以再次为国效力,陶哲甫满心欢喜。心系家乡的他和兄长表示不去北广上,而选择在家乡南京建旅馆。对于陶哲甫和兄长的请求,卢绪章并没有答应,而是不解,「去南京的外宾少,交通也不方便。」陶哲甫和兄长却坚持,「希望能引导家乡享受国家开放政策的优惠,从而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经过一年的谈判,国家旅游局批准了金陵饭店的计划方案,并交由南京市政府协助执行。
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的南京市政府面临三个难题,资金、建筑经验和管理人才。凭覑满腔的热血,陶哲甫拍拍胸脯,把难题全部揽了下来。
当时,金陵饭店的预计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那时并无外商投资法规,国内外除了陶哲甫与兄长出资外,无人肯出钱投资。靠覑满腔的抱负和忘我精神的支撑,陶哲甫和兄长最终获得银行提供80%即3200万美元的无担保贷款,陶氏兄弟即提供其余20%的8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资金供应问题解决了,随即而来的是技术难题。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沟通,他们很快组织了12名南京的工程人员到新加坡、香港学习高楼建造技术,并洽妥香港及新加坡的五星级旅馆友人协助培训将任职金陵饭店的骨干管理人员。
在他的推动下,金陵饭店于1979年3月破土动工,并于1983年正式开业。37层,110米的高度令金陵饭店在当时稳坐中国第一高楼的交椅。作为江苏省首家、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从开始建造到最终落成,金陵饭店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是国内,世界各地亦争相报道。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中国第一个高层旋转餐厅、中国第一部高速电梯、中国第一个高楼直升机停机坪,可以说,陶哲甫推动了整个中国酒店行业现代化进程。直至今日,屹立于市中心新街口的金陵饭店依旧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回忆起往事,陶哲甫总是颇为津津有味。对于现在的金陵饭店,他亦颇为欣慰,「这是刚刚新扩建的亚太商务楼二期,你看,非常漂亮。」他边说覑,边摊开金陵饭店的最新实景图给记者看,好似炫宝一般。
不畏艰险:筑京城全新地标
金陵酒店的成功建造令陶哲甫在内地业内名声大噪,也令他与内地之间从此系上了一条坚实的纽带。1986年,北京市旅游局邀请陶哲甫和兄长去北京合作投资建造酒店:「金陵酒店造得不错,你们到北京来帮我们造一个三星级酒店吧!」就这样,陶哲甫开始了亮马河大厦的建造工程。
他回忆道,「当时在北京三环路边有一块地,如果只盖一个饭店的话,太可惜了。我就提议建造一个大型综合性商厦,包括饭店、公寓、写字楼及配套的商业餐饮设施。」为此,陶哲甫专门邀请香港的名建筑师设计亮马河大厦建筑图纸。设计图立即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赞许,每每提起,陶哲甫都感到颇为自豪。
亮马河大厦即被批准为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是当时北京市政府下属的机构,外方是陶氏兄弟在新加坡香港的企业。因为亮马河大厦的投资估算已达9000万美元,故中外股东经约一年的洽商,终于1985年12月6日签妥合同书,规定中外方股东本覑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各承担公司50%的资金投入及分担风险。虽逢1989年不利企业的事件,但中外股东仍同心协力全力扶持企业顺利完工。
1990年,亮马河大厦顺利开业,但因1989年后,外商离境,客源稀少,开业三年内,企业亏蚀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唯当时亮马河大厦以综合性商厦的发展,在北京起了示范作用,中外股东毅然决心再投入资金,继续经营。除双方按各半股权免息贷入企业极需资金外,设法节省开支,合作期亦即从13年延长到20年再申请批准到30年,希望企业能发展长存。1994年起,有赖于综合设计的效益性、经营主管的干练和全体员工的贡献,企业业绩终于转亏为盈,之后便一帆风顺。如今的亮马河大厦也已成为北京三环商业区上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陶哲甫希望它还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金陵饭店30多年前,国家机构作为业主,并未投资分文,其建造费4000万美元均为贷款。但从2007年起,即已成为江苏省首家上市旅游企业。目前企业总资产超过人民币30亿元。按陶哲甫理想,若亮马河大厦中外股东能真正同心共谋合资企业向前发展,则亮马河大厦不难超过金陵饭店业绩。
荣归故里:为家乡规划揽谋士
有了金陵饭店和亮马河大厦的成功先例,来自家乡江苏省的苏州市政府领导亦于1992年邀请陶哲甫为其设计,建造适合来苏州新区投资的外宾及家庭所需的居住小区。很快,陶哲甫便将200亩的农田陆续设计发展成了今天在苏州广受好评的锦华苑、锦丽苑、锦宁阁及锦昌苑,为苏州树立了现代环保舒适居住小区的范本。苏州市政府也对其倍加欣赏,尤其是陶哲甫在一年后又成功协助引进新加坡国企和商企组合与苏州市国企合资在苏州城东规划的70平方公里土地上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为苏州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前景。
在苏州有关机构的赞助和支持下,陶哲甫四处联络,顺利邀请到两批海外专业研究机构的多名专家来到苏州与国内的专业人士相聚探讨苏州未来的发展计划,并于苏州进行多番实地调查,其中包括负责卢浮宫扩建改造方案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贝氏集团和美国主营园林绿化建设的易道公司。来自海内外的一众建筑规划专业人士与苏州专家组成1996年苏州国际研习班,经过两星期的调研,编写出一本名为《龙睛》的苏州古城平江街区保护中英文建议规划书。一年后,陶哲甫再次出资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员彼得罗院长偕同12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苏州作实地考察,并编写了一份名为《一体两翼之间》的中英文研究报告书,为苏州市1990-2010「一体两翼」的总体规划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及可行性解决方案。
万里寻根:铭于心的中国魂
已过九旬的陶哲甫,回忆起过往65年来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工程都好似昨日一般清晰,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祖国深沉的爱。当记者问起他为何无论几经周折都在第一时间回国建设时,老人合上了正在翻看的旧时工程规划书,正了正色,说,「因为『中国根.中华情』,」他顿了顿,「这六个字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铭记于心的,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些年来,令我印象最深的是1956年从缅甸到北京住在王大人胡同的华侨招待所内的一年。从世界各地响应号召蜂拥回国的侨胞们,大家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研究如何为国为民效劳和下一代的培养。这都是『中国根』的导源和『中华情』的发挥,可惜这样的心愿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再次得以实现。与卢绪章局长初见时,我们两兄弟向他剖陈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国外好的企业模式、管理方法及专业人才介绍回国来作贡献。这也是很多居住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友人的心愿。很庆幸,『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令香港、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而这也是『中国根.中华情』的巨大影响作用。」
(香港校友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