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14日,第5版)刊登的一则通讯题为“‘八○后’海关小伙捐献骨髓(人物聚焦)”引起了我校2000级外国语学院171001班一群校友的特别关注。因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我国第3835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就是深圳机场海关关员刘琛。作为一名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他已同一名白血病患者血液配对成功。同学们都为有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
缘起公益
刘琛是我校的一名优秀毕业生。2009年,他通过国考进入深圳海关下属机场海关快件监管一科。他勤奋工作,多次获得年度考核优秀。工作之外,他热心公益事业。短短几年,仅无偿献血就献了四次血,累计1600毫升。
几年前,有一次刘琛又去血站捐血,工作人员介绍了中华骨髓库的事。那时刘琛还以为捐骨髓得钻骨取髓,但是想想要是真能挽救一个生命那也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了,必须干啊!于是很爽快地就填表登记了。2011年底,刘琛接到了深圳市血液中心的电话,说他的血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了,让刘琛考虑一下是否愿意继续进行高分辨配对。当时接到这电话,第一感觉就是很意外,想不到还真能跟人配上。因为,在两名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骨髓配型成功的几率仅为几十万分之一。
其实,现在取造血干细胞是不需要钻骨取髓的,只需要进行一次类似于升级版的捐血就行了,对捐献者的身体伤害要远远轻于钻骨取髓。了解这些情况,并征得家人同意后,他回复血液中心说,已经准备好答应去做高分辨了。当时的心情简直就是热血沸腾,“巴不得马上去建功立业了”。不过之后却左等右等都没等到血液中心的电话。到后来他自己等不及了,还主动打电话去血液中心问情况,对方说初配成功也未必就一定会做高配。听到这个回答,刘琛甚至有点失落的感觉。2013年8月,他又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说又跟别人初配成功了,让他考虑几天看看要不要同意去做高分辨配对。有了上一次“被耍”的经历,这次他就淡定多了,悠悠地回答说不用考虑了,直接同意!
9月份,刘琛接到血液中心电话,说他的高分辨配对也配上了,下一步要去医院做个体检。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这个神奇的小概率事件是真的要发生在自己头上了!
捐献希望
刘琛要捐献骨髓的事情在单位传开后,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很大鼓励和支持。捐献前夕,深圳机场海关关长特意打来电话:“送上全机场海关人的关心和祝福!”在刘琛进行干细胞采集期间,部门领导专程前往北京的医院慰问刘琛。同事们也纷纷送来关心和鼓励,并自发在微信平台上传递爱心与温暖。
妻子心疼丈夫,心里不是太希望刘琛做这次捐髓,这样,他可以少受些也许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痛楚。但是曾经留学法国的她表现得十分明事理,不仅支持丈夫的行动,而且亲自到北京陪伴在刘琛的身边,并给以无微不至的照顾。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当刘琛第一次走进北京空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他沉默了,感到无比压抑,患者中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的患者占了较大比例。他们安静,声音小之又小,似乎唯恐惊动别人。在这里,生与死之间似乎很接近。刘琛看到患者的痛苦,更下定了捐献的决心。他心想:“既然上天给了我这次救人的机会,我当然不会望而却步。一个白血病患者,所牵涉的其实又何止是一个生命,更是他的整个家庭。不只是拯救一个生命,更是在拯救一个家庭。”
刘琛打了第一针动员剂时心里挺忐忑的。一开始还好,身体没啥反应,到了晚上才终于有点反应了,就是腰疼,是腰发硬发胀那种疼,也有点像搬了一天重东西之后的感觉。从第四天开始,腰发硬的感觉更加明显,身体有点类似感冒的感觉。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动员剂确实已经产生了抵触心理了,就想少打点,快点打完,但还不至于说难受得受不了。
第五天一大早,打了第七针动员剂后,终于开始采集了。看着那一大台采集机器,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管子,刘琛心情多少有点紧张。采集时,医生在他的两个胳膊上各插一根导管,这两根导管之间连通着采集机。他的血液不断从一根导管流出进入机器,再从机器流出回到人体内,在血液流经机器的过程中机器会自动从血液中提取出需要收集的成分。两天下来共近8小时采集过程中他的血液在机器里循环了15000cc(正常成年人的总血量大约是4000到5000cc),真正提取出来的成分血大概是300cc。采集成分血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给身体带来什么难受的感觉,只是这个过程中最难受的就是要在床上躺好几个小时,因为两个手臂都插着管子,所以活动很受限制,对于一向好动的刘琛来说真不是件舒服的事情。刘琛历经6天,挨了大大小小17针,终于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捐献结束后,刘琛特别牵挂被捐者的身体情况。可按照国际惯例捐受双方是双向保密的。刘琛与受捐者仅有的交流就是收到过一张她亲笔写的转交给他的感谢卡,但这丝毫不影响捐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当听说接受移植后十来天,刘琛的造血干细胞就开始在患者体内发挥造血功能了,刘琛感到特别的开心和自豪。刘琛自己的身体在捐献后也恢复良好。捐献后二十多天,刘琛顺利完成了壹基金为爱奔跑盐田山地马拉松赛体验组赛事:用时58分多钟半走半跑完成了9公里山路。
母校留影
刘琛捐髓的事迹见报后,我校2000级外国语学院171001班的一帮同学们沸腾了。大家都在热议、大家也都在回忆。
毕业快十年,同学们现在依然喜欢称呼刘琛为“刘经”。这个词大概能够代表对刘琛的总体印象。至于什么意思,没有深究,可能是经理、经济、精力过人吧。一是因为他对问题总是冷静思考,很深刻,二是他每期阅读《财经》之类的杂志,在当时外语系是很少见的。
在班主任钱激扬老师眼里,刘琛聪颖睿智,儒雅谦和,热情内敛。他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成绩一直很优异,是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和宝钢教育基金的获得者。
刘琛最突出的成绩是2002年与另一位同学郑佳组队代表东南大学在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获得第三名。之后,他们代表学校分别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和在南非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从南京到北京,从曼谷到开普敦,每一场比赛刘琛都要准备到深更半夜,每一个题目都要整理出几十页的笔记。参加世界大学生辩论赛的那一次,刚下飞机他就开始拉肚子,南非的饮食和住宿给大家带来很大困难,但刘琛没有退缩,一边服用止泻药,一边坚持参加了每场比赛,毅力十分顽强。在李霄翔、郑玉琪、陈晓华、郭庆等多位老师的支持下,刘琛广泛阅读、砥砺思辨、刻苦训练,真的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给每一个身旁的同学留下了丰富的激动人心的青春记忆,也激励后来几届东大英语系的学弟学妹在演讲辩论赛场斩获成果。
辩论赛也很好地展示了刘琛的强项———冷静和深刻的思维。由于参加演讲辩论以及给学弟学妹做讲座,说话较多,同学们搞笑地称呼刘琛、郑佳和胡俊为“三个火枪手”,简称“三枪”。
刘琛的爱好广泛,尤其钟情于足球。可能因为孩童时做过球童的原因,刘琛从此爱上了绿茵场,尤其钟情于英超曼联队。在刘琛等几位爱好者的带动下,班级男生形成了早起锻炼的好习惯。刘琛每天必早起,每次必带头,每次必尽兴,清早拍门喊大家起床的多半是他;还因篮下弹跳出色,被大家称为“深圳弹簧”。刘琛对足球的事情毫不含糊,曾笑称:“别的荣誉都是浮云,足球可是重于生命的”。这两天,班级微信群里还热闹地讨论起刘琛带队在小系组足球赛赢得冠军的辉煌往事。
刘琛对亲友、对社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持之以恒的。不论是个人的事业、学习、家庭,不论是班级事务还是社会公益,你可能不会看见他大张旗鼓高调宣扬,但你会发现他总是在那里。如果要列举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范例,那么刘琛一定是首屈一指的一位。培养更多像刘琛这样合格的现代公民,也是母校东南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吧。
通达家风
刘琛捐髓顺利,与他的家风也有一定的关系。刘琛1982年出生于广州。父母祖籍都是北方的,但都已在广东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轻的时候,他们都当过兵,具有良好的军人性格,也都是有好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在骨髓捐献的事情上,他们表现得很豁达开明。
在刘琛看来,母亲是个特别实在的人,而且也是特别没被世俗污染那种。她不会巧言滑舌,但为人很实在,是非分明。她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来不会去烧香祈福什么的,因为她自己心里很干净,没有一点亏心事。母亲对习俗的观念也很开放,早就跟刘琛说,等她将来不在了,有用的器官都可以捐出去,不用搞什么仪式,火化之后骨灰洒进宽广的大海就可以了。
小时候,母亲对刘琛的管教很用心、很有数,但在表面上,显得很放手。刘琛小学第一天上学是母亲亲自送的,第二天她就放手让他自己去,但其实她在他背后偷偷跟着观察情况。也就是说,在背地里其实她是充分保证孩子的安全。
正是母亲的放手式教育,刘琛从小都特别独立,从初中往后的所有重要决定,包括从实验班主动转到普通班、高考志愿、找工作、换工作等等,所有事情都是自己选择自己解决,她半点没插手过、也不需要插手。在这样的教育成长下,刘琛形成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他就会去做,不会太在意周围人的质疑。比如,在排长队的时候有些人会想浑水摸鱼往前挤,一般人会忍气吞声,而刘琛就是那个会大声责骂的人;在公交车上有无理的乘客一直指着司机骂,他就是那个会大声站出来帮司机说话的人。
刘琛捐献骨髓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至今,他一点也没有把自己当成英雄。他甚至介绍说起前两年在公园遇到倒在地下的人,也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才站出来去扶了。但是,“像这次捐髓的事,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不理解而且放到自己身上也不会去做的,但说实话心里从来都没有真正产生过弃捐的想法。在我看来,只要付出一点点暂时性的代价,就能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真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去做这个事。”
是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这个事呢?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刘琛勇敢地站出来,成为文明时代的先锋。
171001班简介:该班是外国语学院历史上最优秀的班级之一。这个班的班委优秀智慧,同学团结上进,全班温暖融洽如一家人。班委中有聪颖进取的“三个火枪手”胡俊、刘琛和郑佳。他们的出色表现带动全班同学在生活学习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例如,班里有参加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队伍,有全国英语辩论赛季军队,两位华东地区最佳英文辩手,一位江苏省三好学生,两位当时东南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多位全校英语演讲冠军,很多位校三好学生等等。毕业以来,他们也勤奋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禾山)
(本文采写得到钱激扬、胡俊、王芳和孔东科的帮助,特此感谢)
(转自东南大学报第12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