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致青春----东南110年纪念(计算机学院校友 沈俊)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0日来源:浏览次数:1621

Postedon 0605,2012 by jshen75

 

  两天复旦毕业的某女生写了南大,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今年恰逢该校与同城的东南大学庆祝所谓建校110周年。很多人,包括南京人或者学术界的人,对这里面牵涉的历史比较迷惑。我也不见得多了解多少,就我知道的说一说,谨以纪念下。

  那个中央大学在叫中央大学之前叫东南大学,但在中央大学之后是叫南京大学的,院校调整时工学院改做南京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的前身。在南大的校史上说“分出工学院”是合理的,但从校址来看,却是文学院理学院从四牌楼搬出来迁到原来的金陵大学的地方。那些年,两校门口的路打通,骑车也就10分钟路程,我上学的时候步行来往要穿过很多弯曲的巷子,需要半小时,晚上不小心的话,能踢到几次南京市民的痰盂。

  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的独立性增强,海峡两岸的空气缓和,所以当时的南大东大江苏省乃至教育部的领导层提出过很多方案,试图利用中大的历史地位去获得些东西,起码是中央和地方的注意吧。有次我带女生在鸡鸣寺临湖吃素面,临桌就是南大东大的一些人在接待一个台湾代表团,热烈地讨论着诸多方案都流产的遗憾,一旁服务的尼姑大概在想:你们那90年的历史还不如我们这寺院的一个零头呢。南大迫切想扩展工科,记得90年代时,工科的经费特别是横向课题非常多,东大很多老师骑摩托了,南大那边还骑自行车。所以南大给中央施加了很多压力要求加大对基础学科对文理等学科的支持,国家后来搞985乃至973与此不无关系。在90年代末,东大的实力还是属于全国前10,起码是前15,而现在经过各高校的重新组合,基本和同济等学校一样稳居20以后了,特别是学校的名字造成很多误解,我有时对别人说我是东南毕业的,总被人安慰“出身不重要”。今年一位校友获得国际建筑大奖,还是有很多人以为这是曲阜师范或者杭州电子学校那种属于有特长的学校,后来再说起来那个奖的评委也是东大毕业的,可能才有人去研究下历史,什么吴良墉,杨廷宝,原来都是这个学校(中大或南大)的。其实去了台湾才知道,,原来… 恩,出身不重要,那些说了没意思。 不管南大东大,后来发展不如清北复交,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两校自己的管理层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对我个人来说,那也就是一段成长的必经阶段,现在自己混得差,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中大以我为荣之类的话。

  所以说纪念实际是纪念青春。南京是非常可爱的城市,有很多颇有典故的古迹和幽雅的公园,我经常利用周末去游玩,最好玩的就是散在城东田地里的历朝的石头们,煞风景的就是一起去的女生往往要求骑上去拍照片,好在没想和她们谈恋爱。 我始终觉得历史可以抚摸,不能骑踏。 不过后来到欧洲旅游看到不同人种的人骑在古迹上拍照片,我就思念南京。 我猜想如果我的大学是在北京或者上海读的,大概我现在在内蒙种树或者墙街炒股。我在梦里倒是一直梦见上的是军医大学,可能与我自己对医学感兴趣有关。说起来这兴趣还是在南京培养的,当时买了本《本草纲目》,不得要领,就专门研究起食疗,从南京人爱吃的野菜开始。

  所以后来到了国外,搬到一个能买到香椿与茼蒿的地方,就欣喜万分,似乎回到我的大学。

(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