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日,有着“常州第一桥”美誉的同济立交桥建成通车。
历史的页码翻到了新世纪,再过一天,这座陪伴常州人近21年的立交桥,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为配合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2日凌晨零点起,同济立交桥将和新丰桥一起,封闭交通。
当年建同济立交桥,创下了常州造桥史上诸多先例;如今拆桥改造,也是常州历史上少有的复杂建设工程。当年同济立交桥建造参与者赵昔生,想着当年的建设,也念着如今的改造;寻找着当年的印记,更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20多年前,他参与同济桥的建设;如今,他又参与同济桥的拆除改造。而它,见证着他20年来的事业有成。
和许多念旧的常州人一样,这几天,赵昔生只要有空就会绕到同济桥去拍些照片,留作纪念。
赵昔生是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曾亲身参与过同济桥的建造。他说,这大半辈子造的桥修的路有很多,广化桥、五星桥、原火车站立交桥、凌家塘立交桥等,同济立交桥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抹鲜亮回忆。
那年他30岁:有幸参与常州“第一桥”的建设
赵昔生是科班出生,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桥梁与公路设计,1986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赵昔生说,从进单位开始就一直在施工一线,造桥、修路,也算是积累了不少技术经验。1993年公司中标成为同济立交桥的施工单位,他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主要侧重技术管理。
按照规划,同济立交桥由运河桥、环抱桥、东、南、西、北引桥、东西自行车匝桥及人行踏步桥等10个分部工程组成,其中运河桥长103米、宽30.5米;环抱桥外径78米、宽16.5米。整个立交桥东西方向长640米,南北方向长940米,全桥总长2000米,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不论从投资规模、建设体量还是施工难度上来说,这都是常州造桥史上的‘第一桥’。”赵昔生当年刚好30岁,能亲身参与这样一个项目,“除了压力,更多的还是兴奋感。”
1年没休周末:赶工期、磨工艺,天天泡工地
赵昔生回忆,造同济立交桥最大的困难是工期紧、工程量大,“从拆除老桥到新桥竣工,大约只有1年的时间。”其次,是建造同济桥有不少施工难点,很多造桥技术在常州都是第一次运用。据悉,同济立交桥融合了三跨预应力连续箱梁、圆盘式结构、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等多种桥梁体系,结构如此复杂的立交桥在常州造桥史上还是第一次。
上世纪90年代,很多辅助工具都不如现在先进,“同济桥圆盘桥下的扇形立柱,其角度、间距都是不规则的,都是我们手工测量,反复计算才得出的数据。”
此外建同济桥还运用了不少新工艺,比如,为了增加桥体钢筋连接处的稳定性和抗拉强度,建造同济桥时还第一次使用了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通过挤压力使连接件钢套筒塑性变形,并与钢筋的螺纹紧密咬合形成的接头),每个接头需要多大的挤压力,都需要在实验室里试验好才能用到桥体上。“整个同济桥上,共有上万个这样的接头。”
赵昔生说,造同济桥的那一年,他每天早上7点半就在工地,要磨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回家,“工人都休息了,我和项目经理还留在现场琢磨第二天的施工工艺。”整整1年,他没休过1个周末。
1994年6月1日,同济桥建成通车,年轻的赵昔生站在桥上,看着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桥的市民,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甚至在想象着,今后可以领着儿子来看看他老爸参与建设的桥。”
20年后今天:负责拆桥的施工单位,正好又是他的公司
20多年后的今天,为配套地铁1号线的建设,同济立交桥必须拆除改造。有意思的是,承接同济桥拆桥、改造的施工单位,依旧是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而如今的赵昔生已经是该公司的董事长。
虽说不用亲自坚守在施工一线,可赵昔生对同济桥的改造工程依旧很重视,“当年的建桥,创下了常州造桥史上诸多先例;如今拆桥,也是常州历史上少有的复杂工程。”尽管有不舍,可赵昔生自己也说了,“无论当时的建,还是现在拆,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如今,老运河已经不再承担着航运的功能,所以改造后的同济桥除了配合轨道交通的需要,从功能上要比老桥简单一些,结构也不需要这么复杂。”据介绍,改造后的同济桥,将成为坡度较为平缓的五连拱拱桥,桥梁总长达86米,总宽为47.75米,“新桥将更为注重美观,整个桥梁的风格将与古运河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转自中国江苏网 2015-04-01)
【校友简介】
赵昔生,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大学常州校友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