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联创国际集团薄曦:当建筑设计集团BOSS走向了互联网创业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3日来源:浏览次数:9129


点击查看原图

  

先听薄总讲那过去的故事

 

薄曦:
    从77年恢复高考算起,在中国朝后的20年里,我们这代人(出生横跨50年代后期,整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最幸运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不仅站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风口上,而且还站在第一排,参与并亲临了这个时代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我也赞成这个说法:我们可能是这个巨变时代最后一代既感受传统文化背影同时又被裹入信息革命,体味从一个慢时代走进一个快迭时代,在焦虑矛盾中前行的一代。

    我从84年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本科毕业,经历了读研,工作,辞职,创业,那个时代一个典型不安份人的标准生活流程,1996年底我只身来到上海创立了今天联创国际设计集团,今天这个公司在全国拥有14个分公司,2300名员工。

    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节拍中,在我这十几年创业里,我有幸看到并服务了今天如日中天的三个巨型公司(万科,绿地,万达)从一个中小型.区域性公司发展到今天中国最牛公司的整个历程。

    能同时亲临并参与这些传统巨型公司的发展过程,毫无疑问,这个是我从业经历最为自豪的人生财富。

访谈开始

 

软妹:薄总,作为一枚建筑行业资深从业者,您是怎么看待建筑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这件事的?

薄曦:近几年,互联网越来越冲击了今天社会及企业的走势,站在社会和企业这个发展的交叉口,拥抱未来,顺应时势几乎成了不二选择。

首先它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这一转型导致今天我们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普遍的焦虑。很显然现在行业竞争出现的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发展周期性的起伏,以及未来很多建筑师会面临转型甚至失业等等因素促使设计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不得不重新考发展模式上的一些变化。

因此与互联网结合是一个可能的变化方向。


软妹:那么您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做“WOW尖叫设计”,从创意家居作品类平台入手,而不是从您最擅长的建筑设计方向出发?

薄曦:就我个人而言,是从这几个点来思考未来公司发展问题的:

互联网对今天传统商业的影响己方方面面,这或许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你要拥抱它吗?

在传统每个市场赛道都己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能超越站在前面的选手吗?例如能超越那些拥有不可取代资源,品牌,甚至体制话话权的超级国有设计公司吗?

我们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生存发展,最重要基础是国家或企业的大规模建设,而这种客户资源在未来必定萎缩,并且由于这种产品和客户是70年的低频消费,因此缺乏持续和长久的活力,有生命周期性的波动。这对行业中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觉得应该尝试从B2B的商业模式转化到B2C甚至C2C的商业模型中去,并且让我们的客户从低频消费转化到高频消费。把我们70年生命周期的产品逐步朝7年甚至7个月生命周期的个人日常生活产品方向转化。这个转化的目标就是大众化,生活化,高频次,可持续的个人消费。

那么,这种转型现实吗?可行吗?互联网今天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这群自命不凡,高智商,受了5年本科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们,以及他们的组织型公司(自称龙头设计企业)有更了解用户,整合市场资源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公司,却在互联网创业时选择做一个家居用品类平台网站的缘由。


软妹: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建筑人一直认为建筑设计是所谓“更高”的领域,您这个选择相当于主动下了高台。

薄曦:的确,对我们建筑设计师来说,公司经营方向有点从高大上朝下,朝平民化方向走的意思。但更准确的说朝更接近用户的方向去走,市场事实证明更接接近客户的产业或企业是最赢利的企业。如几乎同时在深圳成立的世联地产和悉地国际,它们今天同是行业的龙头,它们的状态就是佐证。

 

软妹:那么,切入家居用品市场这个垂直领域,必然是发现了其中的痛点,能分享一下戳到您的行业痛点吗?

薄曦:我们最关注的是家居行业中D2Cdesigner to customer)中的“信任”问题。

对于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在乎的是性价比,不是单纯的低价,而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正品。但是当人们找不到可信任的购买平台来确定自己买的是原创作品时,就会退而求其次买仿制品。

对于设计师和品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品牌,他们都希望能够把好的作品带入中国。但是,如果产品一亮相就被仿制,被低质廉价毁掉,他们就会三思而行。他们不了解中国市场,去哪里找到能够帮助他们推广的第三方,到哪里去销售会和仿制品划清界限?

这些信任问题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是最应该被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抓机遇到时代已经过去,解决问题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找到痛点。


软妹:针对这个“信任”问题,您和您的团队采用怎样的手段来解决?

薄曦:信任问题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但我们会持续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尖叫设计这个平台从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让消费者和作品的设计师建立交流关系。互联网时代的信任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平台的作用就是给双方作信任的背书。消费者可以在尖叫网上直接与设计师或品牌进行沟通,能做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到动态。设计师和品牌也可以得到消费者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以优化自己的设计。

把过程透明化。我们会努力把从设计、生产、物流、交付的整个过程做到透明,这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到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更让他们对作品的真伪、价格产生信任。而这种透明同样让设计师和品牌看到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点击查看原图

“尖叫”设计作品

 

软妹:对了~为什么会想到用“尖叫”这个词来做名称捏?

薄曦:我们觉得“尖叫"表达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期望给予平淡,浅览式的日常生活制造出一种惊喜和意外的驻足。

我们希望这个网站上所有呈现作品都有“尖叫”的特征,无论这个尖叫是视觉风格上的,抑或是以日常的方式解决独特的生活问题。

那么“尖叫”商店,价格上的“尖叫”也是必须的,在这个网站上所呈现的作品都将以一种透明的设计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推送到最终用户手上。

 

软妹:在做“尖叫设计”的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感触?

薄曦:我举两个最近经历的小故事:

年前我们去广东的家具厂考察,其中有位优秀的设计师在给我们介绍他们公司的一系列获奖家具作品后,很无奈的说这些作品卖的都不好。获奖作品只能用来打品牌,销量好的都是他们不愿承认是自己作品的那些。

我们还对中国一线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做了一次调研。当问及他们家里的家具是什么品牌时,只有少数能回答上来。当问及这些家具的设计师时,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就连宜家在进入中国后,也把产品的设计师名字从非常显著的位置换到了不起眼位置。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面对的是正在快速成长的市场,但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品牌、设计师认知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的家具消费者从功能性消费到个性化品味消费到过程,到底是3-5年,还是10-20年,很难预测。当然,我们对此还是非常乐观的。

点击查看原图

Proplamp吊灯的材料是一种可降解的多功能无纺塑料,灯的外形就像一个被随意揉成的纸团。由荷兰设计师Margje TeeuwenErwin Zwiers合作设计。因为材质的独特性,吊灯可以被它的主人一遍又一遍地重新造形。

 

点击查看原图

hell贝壳椅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生物学参照,由葡萄牙设计品牌BRANCA出品。其结构类似一个天然形成的贝壳,形态像由椎骨和脊椎组成的天然躯体,用来分布自然力和重量。


软妹:我相信山寨问题也是一个,在这个山寨产品层出不穷、饱受消费者喜爱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坚持做设计原创产品的过程中应对普遍的版权抄袭问题呢?

薄曦:前面在谈“信任”时,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我认为尖叫设计不需要刻意去应对版权抄袭问题。消费者去买山寨品,证明了他们对“好”作品的需求。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缩影,消费者从购买山寨品开始,最终会走向成熟。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认为产品的价格合理,也就是性价比问题,二是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既然消费者有购买好作品的需求,那我们应努力把作品的性价比做到位。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中国很快,或者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软妹:您和您的团队对“尖叫设计”的终极定位终极幻想是?

薄曦:每位消费者都能如数家珍一样给客人介绍家中用品的设计师及背后的故事。每位设计师都能邀请他们的粉丝消费者共同创造他们的设计作品。

 

软妹:除了现在这个创业项目外,薄总还对哪一领域感兴趣?

薄曦:我们最近还在关注老年产业,不仅仅是适老化建筑,还包括老年人生活相关的产品。

中国未来的老龄化问题将会给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包括社会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建筑是空间的,是偏“冷”的,而老人服务、老人产品是身边的,是“暖”的。建筑是我们的本业,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关注“暖”的部分。

 

(转自网络 建筑界互联网创业者访谈)

【校友简介】

薄曦,上海联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建筑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东南大学)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