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文苑

【诗画六朝松】之廿五:百年南高松不老梅庵又传琴琶声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0日来源:浏览次数:2318

【诗画六朝松】之廿五

  

百年南高松不老梅松又传琴琶声

  

尹文

  

  2014126日下午,由大学生活动中心艺术团桐心琴社主办,艺术学院协办的“甲午年梅庵雅集”在四牌楼校区六朝松下的梅庵拉开了帷幕。艺术中心王世平老师,艺术学院王和平书记,桐心琴社指导教师老桐先生,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信息网络部主任、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丹(紫庐)先生,以及其弟子蔡亚运,安徽文达信息学院何广西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顾林瀚,南京大学琴社,我校曲钢老师、艺术学院刘江老师,近五十人济济一堂会聚于梅庵。老桐老师做了古琴与修身、古琴进入高等教育的情况介绍。仪器科学院全轶先同学制作了梅庵琴人,计算机学院乔思语同学作了桐心琴社PPT

  中国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产生于尧舜禹时代,尧喜爱弹琴,尧在嫁女儿给舜时,赠舜以五弦琴,舜每到农闲就弹唱《南风》,其歌曰:“南方吹来清凉的风啊,可以消除人民的愁烦!南方吹来及时的风啊,可以增长人民的财富!”唐代诗人刘长卿《弹琴》诗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在唐代古琴就已经曲高和寡。回眸古琴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最早进入高校传授古琴的是山东诸城古琴家王宾鲁先生。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姓名录》载,王宾鲁“曾办山东行营收发局并署圣公府随朝伴官”。1916年王宾鲁陪同康有为南行,10月到南京,受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校长的邀请,宾主相见甚欢,王宾鲁即兴抚琴。“一曲既终,江先生感于古乐之宜振兴,因强留焉。”梅庵遂成为传授古乐的琴房。《王翁宾鲁传》曰:“每日入授课庵中,抚桐引操,批落习习,微音攒越,余响飘迈,闻者皆袪烦忧而感心志。一夕风灭烛,按徽自若,不差毫厘,学者以是益钦之。”教学之余修订《龙吟馆琴谱》,改定《长门怨》、《平沙落雁》等古琴曲,拓展了古琴的音乐表现手法。

  19175月,江谦邀请琵琶演奏家沈肇州先生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乐教员。1918年夏,刘天华来南京向沈肇州学习《瀛洲古调》。同年秋孙中山先生到上海,延请沈肇州赴上海寓所晤谈并演奏,听后赞叹不已,从此“琵琶大师”之誉不胫而走。1920年,上海英姿百代公司灌制了沈肇州琵琶独奏唱片《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沈肇州出版有《梅庵琵琶谱》,南高师校长江谦为《梅庵琵琶谱》题“闻声知道”,以为闻琴声即可以了解天地自然之道。柳诒徵先生题“今之古乐”,是为古乐今声。王瀣题《梅庵琵琶谱》,柳诒徵题《瀛洲古调》,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莫大之荣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湘侨1915年考入国文专修科,随王燕卿学琴,毕业后江谦校长聘其为江苏省第一代用学校国文教师,1925年李湘侨患重病,临终前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竟带了古琴,他说:“我身体不好,给大家弹一次琴吧。”琴声由舒徐而激越,弹毕,同学们不禁起立,李湘侨先生说:“下课吧。”将琴收入琴囊,缓缓地抱琴离去,得年仅三十一岁。

  1916年,徐立孙、孙宗彭考入南高师农业专修科,成为胡先啸、柳诒徵、王伯沆、陶行知、李叔同、周玲荪的学生。徐立孙、孙宗彭投王宾鲁门下学琴,孙宗彭留学美国,成为生物教授,擅长梅庵派琴艺。徐立孙成为中医,王宾鲁先生说:“立孙,吾南中门人之隽也”。徐立孙的同乡同学邵大苏为宋代理学家邵雍之后,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门,投王宾鲁门下学琴,与王燕卿“会于梅庵,抚琴竟奏,残月在天”。邵大苏自幼喜好古诗文,深得柳诒徵、王伯沆先生的器重。1924年夏邵大苏毕业以后,柳诒徵到南通特地探望邵大苏,赠苏轼句“会当洗眼看腾跃,未妨便腹贮诗书”。1929年,徐立孙、邵大苏等“以古琴为主,琵琶副焉”在南通成立“梅庵琴社”。1931年秋刊行《梅庵琴谱》,刊印500册分发弟子。徐立孙在序言中说:“回思往昔,不胜悲感,爰就所亲聆与先生者编述如次,尚稍能偿先生之宿愿于万一也乎。先生授课梅庵中,因以名谱焉。”梅庵琴社形成声势浩大的梅庵琴派,具备了南方琴坛盟主的地位。

  1920年,南高师首次招收八位女生中外语系学生张蓓蘅,选修古琴,与邵大苏同在王宾鲁门下学琴。19256月,张蓓蘅毕业于东南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在上海教书时还到南通看望邵大苏,与邵大苏的家人一起弹琴。1935年,邵大苏返南京任职国民政府交通部,在柳诒徵先生的推荐下,拜访国民党元老邵元冲,与胡莹堂、杨择章等琴人雅集,邵大苏诗曰:“古国金陵夜,清宵满风楼。与君一尊酒,同泛七弦秋。”1937年日寇侵华,邵大苏返乡照顾老母,在逃难的路上抱着心爱的仲尼古琴,督促其子邵冲世、邵更世学琴。1938715,邵大苏应邀参加观音诞辰法会,不料感染霍乱罹难,年仅四十一岁。

  1919年,凌纯声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选修古琴,能操《关山月》《秋江夜泊》《长门怨》《平沙落雁》等曲。毕业后,凌纯声留校任附中教务主任。1923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研究民族学,1927年夏,出席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音乐会,在会上演奏梅庵琴曲,其汉服弹奏照片刊登在中国学院期刊,被音乐家王光祈收入《中国音乐史》。19283月,凌纯声、童之弦合编《霓裳羽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凌纯声获博士学位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研究员。抗战期间,凌纯声痛失“青霄鹤唳”琴与“无名古琴”以及珍藏的琴学书籍,从此不再弹琴。1949年,凌纯声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1959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的凌纯声还哼起难以忘怀的古琴曲《关山月》。

  徐立孙的学生吴宗汉先生将古琴传人香港、台湾及美国。英国伦敦广播公司将吴宗汉演奏的《风雷引》灌制唱片出版发行,梅庵琴曲传播于香江。吴宗汉在台湾时怀念六朝松下的梅庵,赠女弟子李枫《梅庵与六朝松》照片写道:“此图系前南京高等师范校园,即清末书画家清道人之梅庵旧址,六朝古松苍劲环拱,祖师王燕卿先生即授琴其中,凡我后学,研习梅庵古琴者,对此梅庵派古琴之发祥地,实有纪念之价值焉。”1972年吴宗汉移居美国养病,梅庵琴派随之传入美国。这一跨海大规模的古琴传授活动,成为中国古琴传播史上的盛事。

  1971年香港书店出版《梅庵琴谱》,1975年台北华正书局出版《梅庵琴谱》,198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弗莱德列克·李伯曼将《梅庵琴谱》编译为英文版《中国古琴指南》(AChineseZitherTutor:TheMei-anch'in-p'u),1983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最早被翻译成为外文的古琴谱。美国航天局飞船搭载金唱片选取20首世界名曲到太空播放,其有中国古琴曲。

  同学们缅怀梅庵前贤与校史,唏嘘感怀不已。仪器科学院全轶先同学抛砖引玉,首先弹奏《石上流泉》,计算机学院乔思语同学接着弹奏《鸥鹭忘机》。此时以“琴坛徽骆驼”自喻的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王丹老师驱车由合肥到达梅庵,取出琴囊中仿南京西善桥六朝壁画竹林七贤图的“混沌式”古琴,即兴弹奏梅庵派古琴曲《玉楼春晓》、《秋江夜泊》,弹奏前动情地说:“梅庵是师祖操缦的祖坛,是梅庵琴人魂牵梦绕的圣地,古琴进入高等教育,江谦校长有莫大的贡献,这里是每一代梅庵人怀念的地方。琴曲是自由的,无拘无束,梅庵琴派技法吟揉、滑音比较多,具有创新精神。”桐心琴社老桐先生说:“天下琴人是一家,以琴会友是中国琴人的传统,王丹老师的到来,使梅庵雅集其乐融融。”随即弹奏琴曲《忆故人》相和。生医学院刘羽霄同学弹《梅花三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古琴指导老师顾林瀚弹《长门怨》《捣衣》;吴门琴山会馆杨梦迪弹《良宵引》。上半场结束后,曲钢老师、刘江老师为大家在梅庵前摄影留念,同学们身穿汉服,怀抱古琴,师生同堂,在六朝松下,梅庵匾额前留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曲钢老师激动地说:我们是在续写历史。

  下半场开始,首先由电气工程学院徐艺敏同学,仪器工程与科学学院程欣迎同学表演琵琶二重奏《琵琶吟》,清脆激越的琵琶声回响在梅庵,这是继琵琶大师沈肇州先生百年之后梅庵传出的古乐今声,是江谦校长为《梅庵琵琶谱》题词“闻声知道”,柳诒徵先生题词“今之古乐”的生动演绎。百年南高,人文东南,琴弦琵琶延绵不断,使寒冬中的校园焕发着国乐的青春。上一届桐心琴社社长、能源环境学院颜瀚琛同学演奏《石上流泉》、《梅花三弄》和《渔歌》片段。在同学们的热情提议之下,老桐先生演奏《阳春》片段,以表达吴门琴韵的阳刚之气;王丹老师演奏古琴曲《阳关三叠》。两位老师不同门派古琴演奏风格和娴熟精湛琴艺,令与会者回味不已。

  此次梅庵雅集,王世平老师与同学们作了精心的准备,印制了请柬、会标,还准备了微型古琴竹刻纪念品。王丹老师特地从安徽合肥给桐心琴社的师生每人赠送一件印有梅庵标志古代童子抱琴图案的文化衫。艺术学院王廷信院长在昆明开会,特地请院办公室马民华主任安排场地,并且录音录像。中国传统文化以琴棋书画为一体,在雅集弹琴的过程中,我为每一位表演者画了速写。在《王紫庐梅庵抚琴图》速写上,王丹老师题跋曰:“师祖操缦于此,几近百年矣,今有机缘于梅庵圣地抚琴,不胜感慨,愿梅庵绵延不绝,薪火相传。”2015年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校100周年,也是梅庵建成100周年。2016年是梅庵琴派创始人王宾鲁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授课100年,也是中国古琴进入高等教育100年。王丹老师希望在这百年之际,再来东南大学,举办其梅庵古琴著作与梅庵古琴光碟首发仪式,开一场规模更为盛大的梅庵古琴演奏会。

  

【校友辞典】

1.沈肇州(18581929)名其昌,字肇州,号绍周,别号聆音散人,善琵琶。19175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乐教员,刊行有《音乐初津》、《梅庵琵琶谱》。

2.李湘侨(1894-19251915年考入南高师国文专修科,随王宾鲁学琴,国文教员。

3.孙宗彭(1895-19721917年考入南高师农业专修科,随王宾鲁学琴,复旦大学生物教授。

4.邵大苏(1898-1938)名森,原字培林,后改大摴、大苏、号樗庵。1920年考入南高师国文门,随王宾鲁学琴。

5.凌纯声(1901-19781919年考入南高师教育科,随王宾鲁学琴,1928年凌纯声、童之弦合编《霓裳羽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民族学院士研究员。

6.张蓓蘅(1899-1993)女,原名张佩英,1920年秋考入南高师外语系,选科古琴。

  

(转自《东南大学报》第1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