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2002年底开始的一段时期之中,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布,带着对经典经济学的一些疑问,开始醉心于行为经济学(行为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中讲述人们的记忆问题时提到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感情介入其中,断片的记忆,往往会替换成自己容易接受的模式或者Story,所以导出了记忆并不能认为是经验的忠实记录,因此存在着记忆会产生偏离的可能性,存在着记忆的再构筑问题。
也许记忆本是一种人生,回忆却是一种心境。回首间不经意将我们围绕,回味那悠长的美丽,色彩浓烈,在凝练斯文、恬淡悠远中映出着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把我们久违的浪漫思潮再度弥漫开来,荡漾于回忆之中,如同动人的交响曲回响著,使我们感受到如诗如画、如仙如梦的迷人幻境。
回忆是会以假象欺人的。“记忆”与“回忆”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真实。“记忆”牵涉著事实与资料,是相本中的照片,时间回溯,片片断裂。而“回忆”则像文学艺术,是“记忆”的增加或削减,是“记忆”的再创造的过程,是生命的一种诠释。“回忆”虽有虚构成份,却不代表不真。像奥古斯丁比喻的,回忆是个“宫殿”,在这宫殿中,个人支配着天地及海洋。是带有主观的印象意识,辗转流动而成为新的故事。又如母亲的回忆,往往只是个人版本对“过去”的重新建构,在废墟中吹起魂影,由残缺现实的囚禁中得到释放。
如同读一本书,个人的生活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经历以及教养熏陶、审美取向的不同,读书的收获就不同,得到的与记下来的内容也就不会相同。正所谓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的是淫,史学家看的是奇.仁者见的自然是仁,智者见的自然是智,不仁不智者,见的是恶。这就会使人在记忆的过程中各取所需,体现出记忆“滤波器”的功效了。而回忆则只是对记忆下来的内容进行一些回溯,一点捕捉。经过“滤波”记忆后的回忆,自然只能得到“通带”内的留下来的那点儿残余了。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书》中说过:“人对抗权力的挣扎,正如回忆对抗遗忘的挣扎。”若说回忆,是一种对过去的再创造。失忆,便是对经验的背叛了。当人不再为自己创造过去的个人版本,别人便可越俎代庖,任意窜改。当人不愿意记忆或回忆时,历史便可以被改写。有些人会用否定记忆的真实,来缴械道德与伦理的力量,将过去的一切毁於无形。日本的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教科书”等等逆流暗涌,都在提醒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记忆,时时以史为鉴,不断地回忆。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把生命放到了时空浩瀚的宇宙面前。但是对人本身来说,人生的路程总有一段路程要走的,有的路还要走得很长。莘莘学子,同窗即是一生的缘分。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同学情谊胜兄弟,所以我们经受不了思念的煎磨,所以我们难以忍受别离的惦记。同窗共读,相见相聚,“须臾”之间就分别了近数十年,这种离别应成为感情最难割舍的时候,是同窗友情的升华。往往离别更知同窗情,青春年华永相忆。只有记得,才成为真实。我们需要记忆,我们也不需要回避回忆。
2
生命的河流里,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着的,万事万物间微妙的联系与牵连,总令我们惊讶同时也欢喜着。人是可以孤独的,但是灵魂不可以,灵魂总在寻找着相似的灵魂,而灵魂之间的交往,籍着人类丰盛的记忆是其中一种方式?
正如思想可以解释作人的灵魂,记忆也就是生命的灵魂了吧?如果没有记忆,固然我们会少经受一些痛苦,但同时,我们也会少拥有很多快乐。
记忆会经常在旷野中流浪,在回忆的废墟中,幽灵似地飘。什麽都瞬间消失无形,遁於无有。那刹那间的存在,须臾鲜活,全在回忆中活出,走过。
我们有时也会渴望回忆,如同渴望一个世界。一个流落遗失的世界,一个被时间侵蚀的世界。不论什么,如事件,事物,人物,场景,到了回忆的过程中,皆可让我们得到一个直观的地平线。在回忆中,个人环境被扩大,外在世界也变得更为靠近,自我,因而跨出界线,超越、并进入历史的洪流。
回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有时我们会藉着浓浓的一杯酒,回想纯纯一段情,将往事依稀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缓缓地把尘封的记忆,慢慢地掀开,使我们沿着记忆的河流缓缓向前...。可总在酒酣情浓处,黯然神伤、无语凝咽。那晶莹的泪珠因何而滚落?
有多少事情都可以从来,可有一种快乐绝不再现。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是青年时成为天之矫子的快乐,是那时的“会当凌绝顶”的感觉所铸成的快乐。离开了这个阶段,管你万般不愿,它只能是变成逝去的回忆,成为一个飘忽的梦境,在时间轻蔑的流动里,逐渐尘封,但又时时于夜深人静之际悄然浮上心头,给你许已是饱写沧桑的脸映一个单纯如昙花倏现的笑容。
回忆就仿佛潮水,时不时拍打着心灵的堤岸。在记忆里重温着人生,恍如时光倒流,那样甘美又那样惆怅。我们过去的一切都随风而逝,不知脱落了多少“真实”,亦不知散尽多少记忆?……。那一切,就像全然混沌而不存在。时光并不意味着强大的能够把所有的过去都冲淡,年轻时的一切依然会在我们的心中顽强的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谁也没有可能抹去!
时光流转,岁月轮回。很多事都已成为过去,大家都是天各一方,星落九州。我们会忘掉一些事,忘掉一些人,惟独那些刻骨铭心的友情,因为有缘,会成为曾经!
3
记忆也是可以被触发的。比如海外的同学只要听见鞭炮,就会想到故乡的新年;只要看到明月,就忆起儿时的中秋;只要吃到粽子,就欣欣然地如同看到河上有了竞渡的龙舟。
我们时常会在夕阳下漫步,和煦的阳光照射,轻柔的暖风拂过,会感到一种气息弥漫至全身上下,顿生出许多美好的感觉:飘悠的,芳香的,轻盈的,躁动的,欣然的,感伤的……不管当时正在做什么,总会停下来,细细品味,永远无法释怀。那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被封存于心底,魂牵梦萦。却不会随着时光逝去而逝去。因为那是抹不掉的痕迹,即使破碎也仍然存在着!
也许记忆本是一种人生,回忆却是一种心境。回首间不经意将我们围绕,回味那悠长的美丽,色彩浓烈,在凝练斯文、恬淡悠远中映出着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把我们久违的浪漫思潮再度弥漫开来,荡漾于回忆之中,如同动人的交响曲回响著,使我们感受到如诗如画、如仙如梦的迷人幻境。
我们现在时时想着处事要理智成熟,可再怎么想,作起来总免不了“情感冲破理智的制约”;当走出校园三十多年的我们从幼稚到成熟再到渐渐世故,心中怀念的却是那可以率性而为的年代。我想翻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学是围城,城里的人们向往着天之骄子的下凡,破城而出;出了城的人又总回味城里当天之骄子的日子,怀念不已。我们大家都在这矛盾的围城里外共同饱受过难忍的煎熬。
对熟稔如家的母校的深切眷恋,朝夕相处的同窗之间的手足情深,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缘由:我们早就告别了那青春绚烂的四年,从那时就结束了淳朴纯真的时代。我们都在渴望再现绚烂美好的过去,内心中还想再来一次依依难舍的挥别?!
其实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那无瑕亦无邪的纯真韶光。即使你妄想用亿万资财去把时光倒流回大学校园,重温飞扬奔放的四年青春,也只能徒添内心的惆怅。我们只能伫立在霓虹闪烁、浮华喧嚣的城市街头,追忆菁菁校园里如水的月华。纵然有一天,挣脱了一切琐屑细碎的俗务羁绊,你又回到苍老但仍精神抖擞、瞿耀的六朝松下,巍然屹立、泰然处之的新古典建筑的大礼堂前,可是,那平静恬淡的心境又能找回来吗?
沧海人间,情少才为重, 学生时代的情最纯,所以才最难忘!校园中的点滴如珍珠般闪亮,流过的岁月已在心底收藏。没有你们我们他们,就不能构成当时的我们这个团体,也更不会有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相互藉着大家的回忆来勾起、唤出大家埋藏在心里纯纯的记忆。让我们把大家心中的宝藏编织成一张记忆的网,牢牢地再裹罩在大家的心上。也衷心期待各位同学,通过我们的共同的回忆,使大学时代的这些温馨美好永恒的记忆能长久,不断地延续下去,让我们珍惜已经拥有的友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因为人生毕竟是美好的……
同学一场是缘,昨天是一段回忆,聚会重逢将有更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如何把握彼此的今天,聚集力量,创造一个相助相依的大集体,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和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