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记忆 组织 探索 空桌——献给亲爱东大校友,献给我们共同的六朝松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7日来源:浏览次数:419


    今天再次看到这段线下聚会视频,内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那是2015年的阳春3月,春风吐绿,彼时我们的校友微信群刚刚组建不久,勉强突破200人大关,蒋叔在长兴楼摆了十桌,来了一百多个校友。而如今,那个当时到处拉人头的凑数的小群,已告满员——500人,随之而生的二号群也已然快200人了,再加上中老年群,医学分会群以及过渡群,和各种兴趣小组群,单单一个微信通道已经覆盖八九百号校友,而这一切距年初的第一次大聚会才仅仅半年时间……

    斗转星移又一秋,转眼间,校友们协力众筹的六朝松茶馆,已然开业一个多月了。这个茶馆从诞生伊始,就牵动着每一个校友的神经,虽然有的校友至今也没完全弄明白她存在的意义,这期间,鼎立支持的有之,摇旗呐喊的有之,观望的,担心她未来亦有之。她就像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带给我们无限的欣喜和期冀,我们关心她的未来,也担忧着她的成长……。其实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去预见它的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未来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只不过看惯了风云变幻,听多了前车之鉴,偶有不乐观的思虑,倒也情理之中。

    时光不老,未来可期,也许那么一天,六朝松悄然伴着时光的脚步,流淌进你我的生活,嵌进我们的记忆,某个秋凉抑或冬寒的夜晚,你工作倦了,心里疲了,你可以来这里,沏杯清茶,歇歇双脚……。那天我们的袁大首席说过一句话:“哪一天六朝松茶馆真没有了,或许你又想念了……”。我想,真到那时,六朝松就算的真的不存在了,她也是成功的,因为她已经远远不止于是一个茶馆的概念,她是一个家,一个悄然住进东大常州校友心里的家……

记忆

    那一天,几位70多岁的老校友聚在一起,聊起85年第一届校友会刚刚筹建时候的情境,不禁唏嘘。30年,如白驹过隙,站在时光之河的此岸,再忆当年的岁月峥嵘,几许荣光,几多风雨,都付笑谈。而如今,我想,当这些老一辈的学长们闲坐一起,共叙同窗情时,他们应该是欣慰的,因为校友会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今天步入而立之年,终于有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六朝松茶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3000多人,一起用心去呵护这样一个孩子,再过30年,她应该也已经出落为一个名门之女了吧?

组织

    二手车说,为什么我们毕业的时候没有校友会,2015届新生真是幸福,一毕业就有组织接应。但“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个“幸福”含义,组织还远没有诠释到位,所以每个人心中的校友会组织的形象就五花八门了吧。校友说,不管你组织在不在,我都是东大人。组织说,不管你找不找我,我都在。只不过,你不来我不往,大家都没有“我在”的状态,组织也许就不像一个组织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个“情”字诠释起来何等苍白,如果非要刻意的去解读,可能情矫似伪,也逃不过感情绑架的批判。当然,既有情,又有实,也就真的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了。


探索

    当99级张卫军爬上那片山坡,树起六朝松的牌子,这个画面是感人的。他是拓荒者,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者。我们往往缺乏的不仅仅是去做的勇气,更是去做的行动。失败不可怕,至少留下回忆。韶华易逝,青春难留,都不去做,那就真的是辜负了这大好时光。有人问,我可以在校友会、在六朝松做点什么?也许,张卫军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空桌

    3000多人,当我们聚在一起,盯着桌面问,这上面有什么?无非是你盯着我,我看着你,桌面上空空如也,一无所有。但是当我们不吝所藏,把身上的东西都贡献出来,那得是怎样的一番琳琅满目?保不齐,你眼睛一亮:哇!我一直在找它。它可以是一本书,一个IDEA,也可以是一个人脉,一段情缘。如果人人都是索取,一切仍然是0;如果人人都是付出,那将是满满的收获。六朝松,将会演绎这个逻辑。


    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东大校友,献给我们共同的家——六朝松。

(常东平 东大常州校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