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栏目

杨千里校友:“从母校走出之后”专场分享会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9日来源:浏览次数:716


    2015年11月12日晚,天降冷雨,冬天的气息愈发浓重。在这个略带寒意的夜晚,教一-111人文大讲堂座无虚席,东南大学杰出校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杨千里少将为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从母校走出之后:我和中国卫星的通信事业”的专场分享会。

    第一眼见杨千里少将,那精神矍铄的身姿,稳健的步伐与铿锵而有力的声音让大家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已有83岁高龄的老者。时隔多年后重回东南大学,杨少将幽默风趣地讲道:“在座的各位学妹,学弟,大家好。今天名家讲座我不敢当,但是作为校友,我很愿意与大家来交流。但是讲什么东西呢,人生感悟或是心灵鸡汤?在共和国历次的大起大落的运动中,我也经历了许多,今天我就想讲讲我自己的故事。”

    【故事一】抗美援朝——改变了落后的基督教徒

    杨少将中学时曾就读于一所基督教会的学校,他称当时的自己为一名“不虔诚的基督教徒”。提到中学,杨少将便回忆起了自己当时的美国老师孙美壁(Mal Bel Thompson),正是这位老师将《义勇军进行曲》翻译成了英文,教学生们唱,并通过重庆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1950年,17岁的杨少将考取了三所大学:南京大学(时称),金陵大学和唐山交大。出于对故乡江苏的留恋,杨少将最后选择了在南京大学(时称)电机系开启了自己的大学旅程。对于自己的大学时光,杨少将回忆道:“那时候我住在成贤街宿舍,每天从成贤街到四牌楼,有的时候还回去丁家桥上制图课。”大学时光还未过多久,由于心中那份“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年轻的杨少将响应了国家“抗美援朝”的呼唤,毅然决定肄业赴朝抗美。然而出于某些原因,杨少将并未能如愿,而是被派遣到张家口市的军队院校学习工作。之后在1992年,杨少将赴朝援建通信网络时还曾被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接见。对此,杨少将笑着说:“当时金日成还送过我一套著作,还有两瓶人参酒,可惜这两瓶酒我怎么找也找不到了。”1950年,17岁的杨少将考取了三所大学:南京大学(时称),金陵大学和唐山交大。出于对故乡江苏的留恋,杨少将最后选择了在南京大学(时称)电机系开启了自己的大学旅程。对于自己的大学时光,杨少将回忆道:“那时候我住在成贤街宿舍,每天从成贤街到四牌楼,有的时候还回去丁家桥上制图课。”大学时光还未过多久,由于心中那份“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年轻的杨少将响应了国家“抗美援朝”的呼唤,毅然决定肄业赴朝抗美。然而出于某些原因,杨少将并未能如愿,而是被派遣到张家口市的军队院校学习工作。之后在1992年,杨少将赴朝援建通信网络时还曾被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接见。对此,杨少将笑着说:“当时金日成还送过我一套著作,还有两瓶人参酒,可惜这两瓶酒我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故事二】军事院校的经历

    杨少将当时所在的那所位于张家口的军事院校,是从江西瑞金一个无线电学校迁到延安又辗转迁到张家口的。杨少将说:“在学校中,一切按照苏联的东西来,叫做培养军事无线电工程师。”在学习上,杨少将一直以“止于至善”的原则要求自己,曾被评为一等优秀学员,并获得“在军旗前照相”的荣誉。1956年毕业以后,杨少将便留校做了一名老师。“我教的第一门课叫‘金属工艺学与无线电大修’。我自己从来也没学过这门课,于是就自己找资料,编教材,领着学生一起拆装机器。”杨教授强调:“不管学习的是什么专业,还是先要培养自己的素质。”后来到了1958年,学校整体搬迁到西安,更名为“西军电”,而杨少将在西军电的生活也并不平静。当时恰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杨少将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知识,随后带领学生制造晶体管并研究流星余迹通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故事三】文革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少将曾被定为右派,被发配到河南许昌郊区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提起这段经历,杨少将笑着回忆道:“当时他们称我为反动权威,说我是CIA的战略特务,就是没有任何任务潜伏待命的那种。”在这段劳改生涯中,杨少将提起了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是当时牛是生产工具,不能为人们所食用,于是当地的村民们把牛拉到山上让牛把腿摔断,然后向上级汇报生产工具受损,于是就可以吃了;二是当时江青号召“大搞彩电”,出于组织需要,杨少将被派到许昌与其他三人共同建设电视台。当时的条件很恶劣,杨少将与同事需要用电阻、电源与线圈自己制作一个电视台。于是,杨少将上午讲课为同事普及电子知识,下午焊烙铁、绕线圈、绕变压器并且随后自己重新设计了一个“差转器”。任务进行了七八十个月,杨少将被调走,这件事情便没有了下文。

    【故事四】机遇卫星

    谈到卫星,杨少将用了一个词——“机遇”。曾在“五七”干校的时候,杨少将就看到过关于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消息。杨少将说:“其实‘东方红一号’卫星完全不是一个通讯卫星,它的上面装了一个往外传输音乐‘东方红’短波的装置,我们在地面上便可以收到东方红的音乐。”在1971年,杨少将从“五七”干校调到位于北京的第十九研究院科技组,开始参与研发我国的通讯卫星。没过多久,尼克松访华,促进了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随后在德国,杨少将作为中方技术协调员参与了中德合作的“交响乐”卫星试验,为中国卫星发展事业带来重大意义。

    【故事五】改革不易

    上世纪80年代初,为顺应“技术干部参与高层管理,以减少科技方面的失误”这一号召,杨少将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杨少将说道:“当了9年的副部长,我最大的难处并不是协调与外面的关系,而是协调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杨少将也联想到了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改革:“改革不易,正如现在,反腐不从制度上解决,而只是抓人,也不行。”当下的中国正高速发展,杨少将寄予了年轻人厚望:“时势造英雄,是基本的。而在时势之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对时势造成一些影响,这是英雄造时势。希望大家在当下国家发展比较好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作用。

    【故事六】向马克思报到之前

    退休15年,杨少将并未停下自己为祖国贡献的脚步。——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预研/重大专项——论文——中咨公司(大项目评审)、招标公司——电子学会/IEEE/宇航学会/通信学会——与年轻人聊:技术,改革,咖啡,红酒,音乐在自己的业余时间,杨少将学习了很多关于红酒, 咖啡的知识。“我家对面有个咖啡店,叫Costa Coffee,有张卡我已经在那里买了上万块钱了。”由此可见杨少将对于生活的十足热爱,和 “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态度。随后,对于中国卫星事业未来的发展,杨少将以《离骚》中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对于中国卫星事业需要不断摸索正确的道路前进的殷切希望。杨少将告诉大家,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要保持积极地态度,视苦难为财富,才能处变不惊。同时,杨少将也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杨千里学长侃侃而谈

会场上的同学们饶有趣味

    时光仿佛并未在杨千里少将的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在这场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当中,杨少将用他洪亮的声音和清晰的思路,让到场的老师、同学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的乐观与热爱,体会到他的故事就好似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虽然坎坷但却始终充满光明与希望。

(转自公众号“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