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季札分封延陵,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被公认为“延陵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称季札是“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的“闳览博物君子”。常州人民更是为其“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而自豪。在这样一座以“善”为本的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东南大学的历届校友,毕业以来仍然秉持着“止于至善”的校训,把六朝松所代表的东大精神带到了常州,开启了一片新的气象。
众筹的茶馆
六朝松,相传是由梁武帝亲手栽种的一棵千年古树,它矗立于东南大学校内西北角的梅庵南侧,两侧架着粗粗的铁杆,远远望去像一位拄着拐杖的倔强老人。在东大的百年历史中,六朝松一直都被视作东大骄傲的标志和学子心中的精神图腾。
常州校友会成立于1985年,2010年重新组建了第二届校友理事会。30年中,校友会积极联络校友、建设校友分会组织、举办各类校友活动,凝聚了众多在常校友。但一直以来校友们总为缺少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而苦恼。如何悉心维护校友间因念望母校而结下的一段情缘同时助力校友会的发展腾飞?
葛维克、郑隽一等校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目前最火热的一个词:众筹!——众筹一个茶馆,既可以作为校友会秘书处所在地,又可以作为校友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地、创业创新的基地、信息交流的平台。这个一举多得的设想一经提出,马上得到张跃会长、宋平副会长等校友会领导层的赞同与支持,大家几乎又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以“六朝松”为茶馆命名,这个深植于所有东大校友心中的名字,它的身后连接着每个校友的求学岁月、事业起航、爱情绽放等一连串的美好回忆,它带给校友们的是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茶馆虽小,却有着180多位老板。众筹茶馆看似不难,其实具体的工作真正落实起来也是千头万绪,缺一环而不可的。但有大家的热情在,就没什么能难得倒实干的东大人!于是,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谈建平、赵昔生、赵翔、葛维克、戚奇平、郑晖、杨江金、赵文明、吴素琴等校友在经济上鼎力支持,葛维克、蒋建亚、郑隽一、陈军等校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再加众多校友的各种无私奉献,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属于大家的“六朝松”茶馆便呱呱坠地了。
2015年8月2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来自母校领导和各地校友的共同见证下,“六朝松”茶馆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茶馆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张张母校的照片,每个房间的都以母校经典建筑物冠名:沙塘园、文昌桥、前工院、图书馆……校友们济济一堂,兴奋喜悦。“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即是这一天最真实的写照。激动与兴奋之余,大家都在期盼着,将有什么样的精彩在这里展现,又将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而它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茶馆开张后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秋迎新茶话会上,王文虎、赵昔生两位副会长与新入职的校友畅谈职场与人生;戴士福副会长分享他任职于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期间主导的常州市“十三五”规划;副会长、常州市科协主席宋平校友将科协的“科创沙龙”引进茶馆,使六朝松茶馆获得“创客空间联盟”会员资格……读书会、老年校友联络会、单身校友联谊、红酒品尝会,还有精力管理、健康讲座,每周一次的定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友们的业余生活,拓展了大家的视野,也在此认识了更多的老校友、新朋友。“六朝松”不仅仅寄托了校友们的情义,还可以落到实处,提供给校友们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也许你想要的是人脉、是资金、是资讯,他甚至可以为你做媒,返还给你意外的惊喜收获。在这里,大家济济一堂,不吝所藏。“六朝松”成了常州校友们的大本营、根据地。
将茶馆与校友会合二为一,能以茶馆的经营所得来维持这个场所的长期存在,也就能为广大在常校友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聚会、交流、互助的平台。而常州也将因此成为东大各地校友会中第一个拥有固定活动场所的地方,可谓是开了风气之先,得到了校友总会的充分肯定,其他城市的校友们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行得春风有夏雨”,在六朝松茶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们已经播下了友谊、机会与爱的种子,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别样的“众筹”
如果说六朝松茶馆的众筹是一种经营方式,那么东南大学常州校友们还以别样的方式“众筹”着常州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从一个小城,到如今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东大人几乎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一路走来的。今天,他们众筹了茶馆,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更是“众筹”了常州的市政发展和建设,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才能为地方做贡献,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使得常州的市政发展带上了东大的影子,踏实、稳健、有后劲。
说到东大人对常州市政发展的建设,不得不说到运河改造工程。一直以来,京杭大运河穿常州老城区而过,成为严重制约市政发展的瓶颈。如何让运河出城,成为常州人民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毕业于东大土木专业的常州校友会副会长谢俊辉时任常州市交通局局长,他抓住312国道改建、沪宁高速公路扩建、西绕城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急需近千万路基土方的历史机遇,提出用运河开挖土方填筑路基的大胆而又有效的建议,积极促成常州市政府完成运河市区段南移工程,使几代常州人让运河出城的梦想变成现实。聪明的常州人不仅仅将运河迁出了城,他们还利用这一机会,将运河航道由四级升为三级。直至现在,说起运河改造工程,知情的校友还是要竖起大拇指,来赞赏我们东大人拥有的聪明才智。
同为常州校友会副会长的赵昔生是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当年就读于土木工程学院。他的奋斗史也是伴随着常州市政发展的脚步一路走来的。他说,这大半辈子造的桥修的路有很多,广化桥、五星桥、原火车站立交桥等,同济立交桥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抹鲜亮回忆。
1994年,同济桥建成通车,年轻的赵昔生站在桥上,看着从四面八方赶来观桥的市民,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甚至在想象着,今后可以领着儿子来看看他老爸参与建设的桥。”一晃20年过去了,为配套地铁1号线的建设,同济立交桥必须拆除改造。有意思的是,承接同济桥拆桥、改造的施工单位,依旧是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而如今的赵昔生已经是该公司的董事长。
“众筹”的味道
季札古时受封于今天常州一带,古称延陵,因而被称为延陵季子。常州人继承了季札的仁德,千百年来,同根同源,同体相依;而“善”,是东南大学“止于至善”校训的极致境界,深得古人仁德基因真传的常州的校友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不忘回馈母校,将“善”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里,“众筹”时刻演绎着“善”的味道。
在新一届理事会组织领导下,常州校友们积极回馈母校,在母校设立了“龙城奖学、奖教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常州籍贫困在校生以及来常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母校老师。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由东南大学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校友资助贫困新生的“学长助新生,启航向东大”活动被常州校友会拓展成在当地极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
在常州校友会的鼎力支持、组织下,“启航”活动以欢送会的形式召开,邀请当年高考被东南大学录取的所有常州籍新生和省常中、省前中等到知名高中校长参加。会上,有东南大学浦跃朴副校长的热烈欢迎,有常州校友会张跃会长的深情寄语;有东南大学的宣传片,有在校生活的PPT详细讲解;有学长学姐在校学习经验介绍,更有老校友的人生感悟和对年轻学子的谆谆教诲。两位副会长谢俊辉、赵昔生,不仅是常州市政建设的功臣,也是关爱学弟学妹的榜样,他们捐款奖励和资助了共二十一名成绩优异的同学。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江金校友向每一位常州籍新生赠送了学习用品,中海常州公司总经理谈建平校友无偿提供活动会场。在温馨的爱的氛围中,新生们未见东大学府之真容,心却早已飞到了六朝古都的南京,飞到了四牌楼、九龙湖,人已融入校友会大家庭。常州校友们将“善”众筹进有意义的活动中,传承和发扬东大之爱,也进一步增加了东南大学作为历史名校在当地的影响力。
2015年的夏季,笔者以大二学姐的身份回到常州,第二次参加了常州校友会“学长助新生”活动,并将自己入学一年的感触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同样的地点,又迎来了一批新同学。望着他们迷惘又期待的脸庞,笔者再一次体会到常州校友会存在的价值。初创时期的校友会就像是一张空空如也的餐桌,如果这群优秀的校友不是秉持着“至善”的信念,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回报给母校的话,餐桌上不会如此的琳琅满目,常州校友会也不会一脉相承,走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六朝松”,她仿佛是一个谜面,我们知道谜底,但却不喜把它挂在嘴边。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东南大学自创办以来,勤勉不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其中就有大批优秀的常州学子。已故的东南大学前校长顾冠群院士、自动化学院冯纯伯院士,现任的建筑学院王建国院士等等,无一不是各自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同样的,以国家建设和地方建设为己任的东大人也一直以止于至善的精神,在各个领域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东大人行走在常州,仰望高楼耸立、平视车水马龙,感慨万千,自豪荣光。凭借扎实有效的技术能力,勤勉踏实的东大精神,东南大学常州校友们成为了常州城市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东南大学常州校友们在常州这块土地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无怨无悔,播种着东大人的精神种子,实践着母校“止于至善”的校训。依托常州校友会这精神家园和“六朝松”茶馆实体平台,常州校友们定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他们就是六朝松下的季札传人。
(转自《东南大学报》第13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