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商业逻辑推演,在实施前,总是显得那么行云流水,似乎每个人都是很容易成功的,想着创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信心满满的,关键是不知道项目会是怎么死的,以及会惨成什么样。
我不知道创业者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就像买衣服一样,老想着要买那件衣服,不买回来不踏实。总觉得这个事情我要去做一下,亏了都舒心,然后就去做了。做好了,属于执行力强,做不好,那就是冲动魔鬼了。2012年是我的转折年,我仍然记得7月份的那个夏天,楼市还在火热中,手上的房子也升值了,生意也不错,总觉得人生不该如此,还要开辟一些新的局面。某一天快下班的时候,几个朋友在我公司会议桌上,闲谈着,说到苏州有一家台式的饭店不错,想把它搬到常州来,说走就走,开车一起去体验了一把,大家都说好,那么就动手吧。
我们开始四处找店面,物色核心管理人员,和许多小型项目一样,这是一场很熟悉的朋友间的合伙创业,全都是投资行为,设想的人均规模在50万以内,没有专门的从业人员,一个无领导小组就此产生,在讨论中逐步会形成意见中心,我们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店面选址,二是引入台湾品牌合作的谈判。
当时选中了时代广场的一个倒闭火锅店的店面,转让费没有与房东达成一致,之后在与台湾人的谈判中,具体方案包括加盟费也没有达成一致,台湾方面要价太高,不过庆幸的是四位发起人行动是一致的,最后决定放弃这个项目。然而创业的烈火一旦点燃,就无法停止,此后其中三人在8月份决定创立诺威兰,并于2012年底筹备完毕,另一位女性考虑到诺威兰带有夜场性质,没有参与这个项目,这个留在以后细说。
2013年下半年诺威兰生意火爆的时候,我们一度想一鼓作气,再开休闲旅店,但是找了一阵子地方,没有合适的,就暂缓了,而开餐厅的梦想仍然围绕着我们,其中一个人迈出了第一步,就是从上海一家连锁咖喱店引入了配方和制作工艺,在新北万达迅速开业,我不怎么喜欢咖喱,也就没有参与,这是开餐饮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什么样的店,每个人都有思考,会有一种想象。他的咖喱店,从每平米投资规模来看,是比较高的,虽然面积不大,开了一年,万达金街高昂的房租,产品组合的问题和营销的不足,导致他决定关店,损失惨重,我当时认为从中要吸取教训,不过这个教训并没有很深刻。这是2014年。
我有一个幻想,就是连锁,想要这里有我的店,那里也有我的店,黄焖鸡当时很火,我和河海大学西门那家店的老板聊了很多,我觉得这个路子不错,汁水和鸡肉统一配送,工具就是多眼灶头,制作方式很简单,对厨师要求不高,整体制作成本低,而且店面装修很粗糙,所以客单价格低,容易跑量。标准化的制作,才能保证快速复制与输出,才能保证质量的可控。不过黄焖鸡品牌管控很差,地区代理商借机倒腾,这个问题我就不谈了。
起初我在想干脆利用加盟漏洞搞几家黄焖鸡店,开到乡下去,界牌、小河、春江、西夏墅都可以搞,然后叫我爸在乡下找店面,几天下来没有找到,倒是有点急躁了。那时候我经常去吃新区某料理店的秘汁鸡排饭,这是种日式做法,很香很好吃,有点脆,缺点是工艺复杂,现场制作速度慢,我说其实这个做的速度快一点,价格便宜一点,倒是可以推广的。我和厨师谈了谈,他说可以速度快,就是口感品质会下降,厨师正准备换工作,就被我说动出来创业了。
于是2014年7月份好食汇产生了。
我觉得有必要说说店面的问题。
筹建好食汇看中的第一个店面在大渡河路靠太阳城方向,一犹豫就没有了,那一带店面还是很紧俏的,覆盖的写字楼也多。2012年弄台湾加盟店的时候遇到了店面转让谈不拢,乡下想开黄焖鸡找不到店面,这下看中的又被抢了,我深深感觉店面很难找,看中的一定要速度快,而事实上,这种判断为亏损埋下了祸根。店面和买股票差不多,急着买了,容易被深套。
经营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菜单。服务周边社区与写字楼,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不可能每天吃面,不可能每天吃水饺,所以周边客户一开始吃了好食汇的饭,就提出来,有没有面。我们的厨师推出了面,他认为维持店的经营是很重要的,满足客户需求,在不增加经营负担的情况下,备一些面,做一下,不是什么大事情,所以我们的菜单中有了面。然后有客户说,你有没有炒菜,厨师是灵活的,我也可以为你做炒菜。
我为此专门开会讲菜单的事情,一个饭店的定位,体现在菜单,上面有你的品种和价格,有限的品种决定了要放弃客户,而设定的价格会排除不能接受这个价格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客户判断他是否值得花这些钱。然后我谈到了品牌与杂牌店的问题,我认为常规的路边杂牌店,适合家庭经营,不容易被记忆,不会形成品牌,我们要做的是复制,连锁。而在这种理想下,放弃客户,减少营业额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就要开发更多客户,上线O2O,开展外送业务。当时美团外卖、淘点点、饿了么三家在打架,补贴力度很大,我感觉外卖市场要被在这种大形势下完成洗牌,我认为门店覆盖广、有调度中心、有低成本送货队伍的,就能完成对外卖市场的洗牌,大娘水饺、丽华快餐风格不同,盖浇饭会有一席之地,所以信心很足。
在这样的基调下,我们面临第二个问题,就是外送业务需要人。增加人,又是增加成本,O2O的外送服务到2015年下半年才逐步成长,包括出现达达外送服务,在这之前,常州本地相对低成本的只有小黄蜂,小黄蜂不覆盖新区的送货市场,其他几家都是收费昂贵,我们的定价在20-30之间,不想为客户增加负担,所以想自建队伍。
自建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餐饮外卖集中在饭点,这个时间段兼职人员可以找,而低成本的送货人员,出去一小时摸不着路,效率太低。效率高的,我觉得都去了快递公司,人家待遇多高。而且单个店,无法像公交车一样规划节点式的送货路线,三公里的送货范围已经够他们受的了。遇到下雨天,外卖量剧增,又需要增加人手,根本来不及送;遇到周末,外卖量又剧减,人家都在家过周末,改善生活,点外卖的少。这种不均衡的市场需求,如果维持一定数量的送货人员,整体成本很高,而少于这个数量,则会增加客户对于送货慢的投诉。
然后我尝试让一个小伙子去创业,引导他去做同城送货服务,想把服务外包给他,但是他试了几天,就放弃了,我觉得还是很遗憾的。
第三个问题是营销。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营销很厉害的,但是在餐饮上的失败,逼迫我重新审视自己。我们一开始想走公众号营销,考虑到只有一家店,我认为做好商户的个人微信号就可以,在外送袋中放了二维码名片,但是扫描的人微乎其微;然后堂食的桌子上放了二维码,做一些促销活动,但是扫描的人还是微乎其微,因为堂食的都是周边的,不需要宣传;然后做诱导的朋友圈分享,再结合促销活动,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再尝试霸王餐,粉丝少活跃度不够,也玩的不灵。
几圈下来,有点精疲力尽,O2O的补贴力度也在锐减,我们的外卖单量出现了明显下滑,投诉也越来越多,有说送货慢的,有说吃不饱的,连我自己也开始讨厌吃自己店的饭,特别是在业绩出现亏损,你又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个时候是很崩溃的,4-5月份我们的亏损超过房租额,我决定关店,转让。
在之后的日子里,作为转让方,我体会了其他经营者是如何与我谈判,他们的要价差异很大,有的很低很低,即便出价最高的也不能满足我的心里愿望,这让我顿时觉得,我对拿店面的判断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为什么别人那么能忍,那么能砍,而我不能?
也是在2015的下半年,隔壁两家店接连关闭,商业环境持续恶化,达达不仅送外卖,还开启了O2O派乐趣,最近在大肆补贴,我觉得他们会是阵亡者,还不如做做同城送货比较好,可惜这波补贴,好食汇是赶不上了。而前面提到开咖喱店的兄弟,又在西夏墅开了一家羊肉馆,他本来还想开一家更大的饭店,在考虑再三之后,放弃了三万块房租定金。现在每次有人跟我提及要开店,我第一句话就是,你想好亏本的情况了么?
2016年1月2日,好食汇走向了终点。我还会不会去圆一场餐饮类的创业梦,也许吧?
郑隽一 2000级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