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1896-1963)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我国著名的乡村教育家,东南大学杰出校友,他一生怀抱“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理想,为培养大批“不怕苦、能实干、负责任、守纪律、懂礼义、知廉耻、不消极,不苟安,能工、能农、能商、能教学、能生产、能在后方保安、能上前线作战的新型乡村教师,去做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而竭智尽力,鞠躬尽瘁。东南大学百年校庆出版的《东南大学校友业绩丛书》,黄质夫校友的传略已与陶行知、陈鹤琴等的传略均以我国师范教育的先驱和名师选编入《丛书》中。
值此黄质夫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许结教授为南京市栖霞中学作赋,以志纪念黄质夫先生创办栖霞乡村师范即今南京市栖霞中学师生之业绩。
《栖霞中学赋》
《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昔尼父设杏坛授徒,赈衰起废;亚圣养浩气育才,继绝赓前。子产不毁乡校,称名百代;文翁兴学蜀郡,邀誉千年。今科教兴国,文化振兴,旧舍废,新黉立,诞敷文命;人才出,颂声起,再造新篇。于是建邺故都,有焉百年庠序,金陵新邑,欣闻一流歌弦。校名栖霞,比摄岳兮高峻;毗邻扬子,临江汉之长川。枫叶片片,霜染红林之色;葵花朵朵,日上中华之巅。
原夫旧学衰而新学起,美哉江左三贤,应运而生,开智启知,阳光行教。生活教育,陶行知辨知行之道;儿童教育,陈鹤琴观活水之源;乡村教育,黄质夫创师范之校。学而不厌,乃圣贤之典经;劳而无怠,诚乡师之报效。懿乎界首肇始,兴半读半耕之志;栖霞盛炽,彰仁人英才之心。广学博纳,学融中外,却叹愧不如牛;厚积薄发,流转南北,企盼社会知音。兴五教,德智体美增一劳;明四训,诚勤公毅喻青衿。今之学子,异日明星,诚乃星之始,勤为星之路,公是星之翼,毅成星之轨:放置四海,如铁肩之担道义;退藏心室,亦文章之为时针。
宏图初展,壮志待酬,东寇西侵,弦声断续,有兰不凋,俟春而芳。宗风不坠,流离湖广地;榕江国师,扬名黔桂湘。国事重光,名师云集,忆昔冶愚老人,堂上医道之论,解除痼疾;半塘先生,手中戏弄之笔,梦在大唐。乐菁莪,长育于朴野之地;嘉蒙卦,启迪于智慧之乡。屹中立而不倚,洙泗之风赖以不坠;溯横溃而独障,耕读之志更见辉煌。京口钟山,江南柳绿,师范神韵,于此尤彰。惜分阴于短刻,期硕学于缣缃。品茗于民众茶园,比德山水,此乃乐境;吟诵其乡师校歌,任重致远,意气飞扬。
观夫盛世崇教,校内新风,明道专心,见前贤而思齐;润身浴德,启后学之修为。诚谨、勤耕、公善、毅行,楼宇相通,彰显质夫神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名言共识,焕发栖中新姿。文化园里,墙刻时贤隽语:得天下英才而教;耕读亭边,联书励志名言:树乡村文化之基。日新其业,嘉执事之勤劬;砥砺其志,谱群生之新诗。
赞曰:江山涵泽,耕读情真;慎责明礼,润泽芳晨。勤智如日,德行育人;源头活水,质夫精神。
乙未初冬许结谨撰于金陵习赋斋
(作者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辞赋学会会长)
另悉,2015年9月1日上午栖霞中学全体师生在学校质夫广场举行了新学年开学典礼暨质夫铜像揭牌仪式。在校长李斌先生的陪同下,黄质夫之子黄飞先生、其孙黄大卫先生和来自榕江的贵宾王新辉先生一起为黄质夫先生铜像揭牌。随后,黄大卫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之情,感谢了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为栖霞中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并祝愿栖霞中学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李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重温了质夫先生建校所立之“一训三风”,提出了新学期的奋斗目标,希望栖中全体师生团结起来,秉承质夫先生的教育思想,沿着“面向全体,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努力方向踏实前行。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为质夫铜像撰文铭志。
黄质夫
1896 - 1963
黄质夫名同义 字质夫江苏仪征人 中国乡村教育家栖霞中学创始人 毕业于东南大学 以救百万村寨之穷 化万万农工之愚 争整个民族之脸为己任 立志育人报国 先后长苏北界首 南京栖霞 浙江湘湖及贵州榕江四乡村师范 先生力倡生活教育之理论 坚持实践 勇于创新欲众学子为才能胜任 德能感人之优秀师资 于乡村边疆教育贡献颇巨 学为人师 德为世范 为缅怀先贤激励后学 恭立铜像 恒志景仰。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撰文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
南京市栖霞中学敬立
公元二O一五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