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左三)生前与香港校友们聚餐
近日,生活在香港的原南京工学院54级机械系程仁勇校友(照片中左二)特别发来电邮并邮寄稿件,追思陶哲甫学长,希望把陶学长生前口述的个人生平呈现给母校的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让更多的人学习他的“中华根,中华情”精神。
“现将陶哲甫老学长逝世的消息回忆追思如下:
2015年12月2日早上,老学长陶哲甫患肺炎病安息,在世93载,12月8日下午5:00在香港殡仪馆设灵,12月9日上午10:30在香港花园道圣约翰座堂举行安息礼拜,随即出殡安葬澳门孝思墓园。
12月7日得悉后,12月8日东南大学香港校友参加了在香港殡仪馆举行的设灵仪式,瞻仰了安息的老学长,并亲切慰问陶学长的夫人陶潘丽瑶女士及其家属。
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认识的中央大学的老学长约有十多位,其中有陶哲甫老学长,与他认识是在社交场合,招商投资洽谈会上,特别是江苏南京,苏州的洽谈会。其他的差不多都走了,余下的不多了。
下列的陶老学长的生平资料,很多是他亲自回忆,口述的,他说是“搜索枯肠“回忆,希望能回忆到当时同窗,当时的情况。这里只是记录,编写,希望能把他口述的,”搜索枯肠“的内容,返回他的母校,让更多的学子学习他。
陶哲甫老学长的生平业绩,整理如下:
陶哲甫 1922年出生,籍贯 南京江宁,随后与父母迁居上海。
1942年8月在上海沪新中学(原省立上海中学)时,被交通大学录取,1942年9月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读书,由于当时沦陷区青年学生希望去内地自由区,所以在交大读了一学期后,即去了重庆。
去重庆后到九龙坡的交大读一年级下学期,到1943年暑假前,学校要他的一年级上学期在上海交大肄业证书,因为上海出来时没有带此证书,所以要参加一年级入学考试,后来他转考在重庆的沙坪壩中央大学,1943年9月入读中大在柏溪分校,重读一年级。
1944年在沙坪壩中央大学读二年级时,日军沿西线大规模侵略,为配合驻华美军抗日,大学召请大学生培训参军,担任翻译官,服役期间由原来大学给予该学期的学分,1945年离校参军,培训后在昆明后勤部实习。
1945年日本投降,他退伍回上海,在上海交大读三年级。
1946年夏季中央大学从重庆沙坪壩迁返南京,他回到南京的中央大学读四年级,1947年在南京四牌楼的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1948年到缅甸仰光任旗通汽车拖拉机进出口公司工程师,为以后从事拖拉机业务打下基础。
应中国农业部农业机械局的邀请,1956年回国培养拖拉机工作人员,编译国外有关拖拉机技术资料,到各地拖拉机站指导工作,解决技术问题,为内地的拖拉机工业模式的选择,奠定良好基础。
1959年回仰光,在长兄陶欣伯先生的贸易公司任职,1961年购买第一条万吨货轮,开拓船务业务,1966在曼谷向日本订造数艘万吨新货轮,发展海运业务。
与长兄携手倡导建造南京金陵饭店,1978年方案获批准,由南京市政府执行,1983年这座五星级金陵饭店落成,矗立于南京市中心,成为南京市城建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1986年在北京三环路投资建造的综合性商厦,包括饭店,写字楼,公寓及配套的商业,餐饮设施,此综合性商厦的先进设计与理念,得到北京市政府赞许,为北京市大型综合性商厦兴建起了示范作用。
由苏州市政府邀请,1992年为到苏州工作的外企高管居住小区,设计建造了包括锦华苑和锦昌苑等有庭院,绿化,老幼休憩设施的居住小区,获得好评。
曾陪同苏州市政府领导访问新加坡,引进了新加坡国企和商企组合与苏州合作,在苏州城东开发出闻名苏州工业园区。
1996年邀请贝聿 铭旗下的贝氏集团和美国以园林,绿化设计为专业的易道公司,编写了一本《龙睛》的苏州平江街区保护规划的中英文本建议书。
协助苏州市制订1966—2010 总体计划中最重要的 “一体两翼”部分,邀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彼德罗院长和12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编写了《一体两翼之间》中英文研究报告,为苏州市的总体计划,提供了意见及解决方案。
获颁 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5年获苏州市政府授 “苏州市荣誉市民”
2008年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
他是用他所说的‘中国根,中华情’譜写出他的一生不平凡的事迹。”
(54级机制专业 程仁勇)